[发明专利]一种可视化地震数据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4160.3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8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谢凯;余厚全;吴凌云;伍鹏;阮宁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32 | 分类号: | G01V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罗振安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视化 地震 数据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可视化地震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中央处理器CPU将三维地震数据进行转换得到体数据,并将所述体数据分解为子块;
所述CPU将所述子块进行滤波得到可见子块;
图形处理器GPU将所述可见子块进行二次分解后得到所述三维地震数据的多分辨率模型,其中,所述多分辨率模型中包括离散逼近信号和细节信号;
传输第J级分辨率下的所述离散逼近信号,再由第J级分辨率开始按照分辨率级别递减的次序逐级传输所述细节信号,其中,J为整数;
根据视线方向矢量,按照所述离散逼近信号和细节信号到达的次序进行三维绘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三维地震数据进行转换得到体数据,包括:
将在多个采样点得到的三维地震数据转换为多个体素,并将所述多个体素组合得到所述体数据;
其中,每个体素中至少包括所述每个体素对应的采样点得到的三维地震数据、RGB色彩值和透明度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体数据分解为子块,包括:
采用八叉树的结构对所述体数据进行2×2×2的分解,得到8个子块,并且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持续对分解得到的所述8个子块中的子块进行分解得到更小的子块;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
所述子块中的体素的一致性小于用户定义的临界值、所述子块的大小大于与所述GPU对应的显存的大小、所述子块的大小大于所述用户定义的最小子块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子块进行滤波得到可见子块,包括:
创建体素计数表;
根据透明传输函数计算得到所有子块中的可见的体素的比例;
通过所述所有子块中的可见的体素的比例判断得到所述可见子块;
其中,所述体素计数表用于统计经过所述透明传输函数分类后的可见的体素的数量,所述透明传输函数根据所述视线方向矢量得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GPU将所述可见子块进行二次分解后得到所述三维地震数据的多分辨率模块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可见子块传输到所述GPU对应的显存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GPU将所述可见子块进行二次分解后得到所述三维地震数据的多分辨率模型,包括:
对每个可见子块进行三维小波分解以分辨率级别递减的顺序创建所述可见子块对应的层次;
修改相邻的两个所述可见子块边界处的数据值,以保持每个分辨率级别对应的层次过渡的连续性;
通过以不同级别的分辨率对同一所述可见子块进行重新采样对子块进行不透明性校正;
对所述可见子块的多分辨率对应的层次进行自适应选择;
计算得到所述三维地震数据的多分辨率模型;
其中,所述多分辨率模型中包括离散逼近信号和细节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修改相邻的两个所述可见子块边界处的数据值,以保持层次过渡的连续性,包括:
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可见子块边界处,将当前层次的数据值拷贝到上一高级别层次,或将当前层次的数据值进行插值后,替换上一高级别层次边界处的数据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416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售冰终端机及其操控方法
- 下一篇:一种聚合物熔融静电纺丝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