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次性单手送管式静脉留置针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3081.0 | 申请日: | 2012-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6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许春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春燕 |
主分类号: | A61M25/06 | 分类号: | A61M25/06;A61M5/1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213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单手送管式 静脉 留置 针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可以简化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的医疗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医疗卫生单位所用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的针头(如说明书附图1、附图2),在目前临床上,使用这种静脉留置针头对血管穿刺采用的程序有两种:
1.普遍采用的穿刺程序,在穿刺时,右手负责穿刺,左手负责绷直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在见到回血时,右手持留置针头前行约2毫米,此时右手持留置针头固定不动,由于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静脉留置针头上没有实现单手送管的构造,右手不能直接将静脉留针头套管直接送入血管,必须将左手抽回,由于左手负责向血管中送留置针头套管,在左手抽回的过程中,造成左手绷直的皮肤与血管松驰,发生皮肤血管移行,易导致留置针脱出血管,造成穿刺失败。所以目前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头在这种操作程序上存在的缺点是:操作比较繁琐,动作稳定性差,穿刺成功率低。
2.特殊情况下的穿刺程序,在穿刺时,右手负责穿刺,左手负责绷直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在见回血后由右手将钢针与套管直接送入血管,再退出针芯,这种穿刺操作虽然能够实现单手送管,但是由于目前所用一次性留置针头的穿刺针长且较软,易变形,难以控制,手感差,在向血管同时送穿刺针及套管过程中极易刺穿刺伤血管,发生渗液,从而造成穿刺失败。所以目前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头在这种操作程序上存在的缺点是:易刺穿血管,穿刺成功率低。
如果穿刺失败,需更换留置针再次穿刺,造成医疗材料的浪费,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增加病人痛苦。
发明内容
原一次性留置针头(如说明书附图1、附图2)由针芯(如说明书附图2-1)、套管组件两部分组成,其中针芯包括针柄(如说明书附图2-3)、穿刺针(如说明书附图2-2),套管组件包括套管针座(如说明书附图2-4)、橡胶隔离塞(如说明书附图2-5)、Y型输液软管座(如说明书附图2-6)、塑料套管(如说明书附图2-7)。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现将原一次性留置针头(如说明书附图1、附图2)改进为一次性单手送管式静脉留置针头(如说明书附图3、附图4、附图5、附图6),此留置针头克服现有的留置针在操作程序繁琐、易刺穿血管、穿刺成功率低的缺点。将现留置针针芯针柄改进为吻合针柄(如说明书附图5-1、附图6-2),在现有的基础适当延长,并在吻合针柄上表面设计两条纵行半圆形凸起(如说明书附图5-2、6-4),在吻合针柄下表面后缘加一微型档板如(说明书附图6-1),防止在拇指送管时吻合针柄随吻合侧翼运动,吻合针柄下表面设计四个突起点(如说明书附图6-3),以增加穿刺时的磨擦力;在留置针头套管针座上增加一吻合侧翼(如说明书附图5-4、附图6-5),在吻合侧翼下表面设计两条半圆形凹槽使之与针柄上表面的纵行半圆形凸起吻合(如说明书附图5-6、附图6-6),以保证单手送管时,套管的前进方向与拇指推管的方向保持一致,并保证进管的稳定性,吻合侧翼的前缘加一微型挡板(如说明书附图5-5),防止拇指在送套管时滑动,确保使拇指能推动套管前行,在吻合侧翼上表面设置四个突起点(如说明书附图5-3),以增加穿刺时的磨擦力;吻合针柄上表面与吻合侧翼下表面均须设计为光滑表面,以保证吻合针柄与吻合侧翼吻合后能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使二者顺利脱离,实现单手送管的目的;吻合针柄与吻合侧翼能够在需要对人体血管穿刺时完全吻合,成为一体,也能够在需要单手向血管送套管时,实现完全脱离。
本发明(如说明书附图3、附图4、附图5、附图6)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将原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头的针柄改进为吻合针柄(如说明书附图5-1、附图6-2),将一次性留置针头针柄向前延长2毫米,在针柄上表面加两条纵行半圆凸起(如说明书附图5-2、6-4),与套管、穿刺钢针方向平行,吻合针柄的上表面设计为光滑表面,下表面设置四个突起点(如说明书附图6-3),针柄下表面后侧缘设计一微型挡板(说明书附图6-1),高度约1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春燕,未经许春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30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