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了绕线过滤器的放射状集水井的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58442.2 | 申请日: | 2012-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3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三村等;林野;田中诚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那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3B3/08 | 分类号: | E03B3/08;E03B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金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过滤器 放射 集水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状集水井的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使用了绕线过滤器的放射状集水井的施工方法,所述放射状集水井是以浅层地下水(伏流水)为主的地下水的取水井。
背景技术
在地下水的取水中,作为主要对浅层地下水(伏流水)进行取水的方法,有浅井。当利用浅井大量取水的情况下,虽然有增大井口直径的方法,但是会受到用地、建筑土木要素的限制。
作为现有技术,有从井筒将集水管(铁制开孔管)通过打入工法而以放射状布设的放射状集水井,其能够实现实质上增大水井直径的效果,从而能够获得与大口径水井同等的取水性能。在该放射状集水井中布设集水管时,将具有可耐受打入工法的强度的铁制开孔管(对钢管实施了穿孔加工,开孔率12%左右)从混凝土制的井筒(大约φ2.5m以上,以便能够设置打入装置)通过打入工法以放射状打入,从而成为放射状集水井构造。作为其一个例子,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工法。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报昭55-44936
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是存在下述情况,即:在以浅层地下水为取水对象的浅井中,作为含水层的地层大多是冲积砾石层和沙砾冲积层,空隙率为30~35%左右,相对于此,铁制开孔管的开口率(12%左右)低,导致集水时水的流入速度快,其结果是,会产生集水阻力而增大水井损失。作为解决办法,想到了布设具有比含水层的空隙率高的开口率(30~60%)的绕线过滤器来将物理性损失抑制为最小的方法,但是,绕线过滤器在构造上并不具有可耐受打入工法的强度。
此外,在打入工法中,存在在打入推进时因摩擦阻力或硬石等而发生集水管的浮动现象,也存在因硬巨石等的阻碍而成为不得不中途放弃打入的状况的事例,因而存在无法准确地实现计划布设延长的施工,但是,尚无应对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现有的打入工法所存在的问题点而作出的,其提供一种使用高开口率且低流入速度的绕线过滤器来布设放射状集水井的新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反复锐意研究与实验,发现了:将以往用于深井挖掘和锚固施工等中的双层钻头型钻孔机的钻孔用外管用作绕线过滤器插入用的外壳,由此不需要其他特别的装置和机器材料就能够进行使用了绕线过滤器的放射状集水井的施工,从而达成本发明。
本发明是一种放射状集水井的施工方法,将使用了与井筒连通的多根绕线过滤器的集水管从井筒以放射状埋设在含水层中,从而使流入各集水管的地下水在井筒内集水以供抽水,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a)在要布设1根集水管的预定的地下位置,使双层钻头型钻孔机动作而仅以规定的长度钻孔的工序,其中,所述双层钻头型钻孔机具有:钻孔用外管,贯穿井筒的侧壁且在前端部具有外钻头;钻孔用杆,插入在该钻孔用外管内,并以能够拉拔的方式被收纳,且在前端部具有内钻头;
(b)在钻孔完成后,使钻孔用外管留下而对钻孔用杆进行拉拔的工序;
(c)将外壳管仅以预定的长度插入于残留在地下的钻孔用外管内的空间的工序,其中,所述外壳管是通过将管连接在绕线过滤器的后端部而成的,所述管具有将从绕线过滤器所集的水向井筒内导水的功能,而且用于施加必要的推力以使绕线过滤器插入;
(d)在外壳管插入后,使外壳管留下而对钻孔用外管进行拉拔的工序;
(e)在所述(a)~(d)的工序完成后,使钻孔机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仅改变规定角度并反复进行所述(a)~(d)的工序。
在本发明的一个侧面中,井筒是新设的井筒。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侧面中,井筒是已有的井筒。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侧面中,提供一种使用了绕线过滤器的放射状集水井,其通过本发明的施工方法来构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布设作为集水管具有高功能但是以前因构造(强度)上的问题无法布设的绕线过滤器,从而能够实现大开口率、低流入速度的放射状集水井,并能够消除现有的打入工法所存在的施工达成不完全因素。
即,不论地层条件和集水管强度怎样,对放射状集水井的集水管布设都能够确实地进行布设施工。
此外,由于将高开口率的绕线过滤器用于放射状集水井所采用的集水管,所以能够减轻集水阻力,实现水井效率高(水头损失少=水井损失低)的水并构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那贺株式会社,未经日本那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84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铸造用挡渣浇口
- 下一篇:一种卡奈替尼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