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悬空式锁气卸料阀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54488.7 | 申请日: | 2012-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苏骑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弘维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3/46 | 分类号: | B65G53/4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李宁;唐绍烈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空 式锁气 卸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体物料的气力输送系统定量给料的卸料阀,特别是一种内壳密封的悬空式锁气卸料阀。
背景技术
目前,气力输送系统中固体物料的定量卸料通常采用旋转卸料装置。典型的旋转卸料阀的悬空内壳主要由金属铸件或钢制(板材)材料制成,且只有一壳体。使用金属铸件壳体的卸料阀,承重大,但是由于其自身很重,运输、安装、维护困难。使用板材壳体的卸料阀,一般只能用于粮食、塑料等轻质物料的输送系统,如果用于比重较大的固体颗粒物料卸料时,壳体容易变形,致使与叶轮的间隙不均匀,导致密封性降低,增加耗能,严重时叶轮将被卡住,无法运行。
由于气力输送的物料需要在密闭且有压力的系统中传送,所以对卸料阀的气密性及输送压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旋转卸料阀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漏气,包括:(1)叶轮旋转过程中造成的漏气;(2)叶片与壳体之间的间隙产生的漏气。这些均导致卸料阀密封性能差,影响物料输送。且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产生颗粒物料卡在进料口,影响出料量,严重时损坏叶轮、轴承,导致系统停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设计出悬空式锁气卸料阀,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空式锁气卸料阀, 其重量轻、承重性能好、气密性强,可阻止内壳中的气体泄漏,提高气力输送能力,降低气力输送系统中的工作能耗、防卡料、下料量大、维修方便、使用寿命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悬空式锁气卸料阀,采用双壳结构,包括外壳、内壳、叶轮、轴承座、转轴、传动组件、端盖、导气口、防卡结构及密封元件;同轴相套的外壳和内壳均为水平布置的筒状壳体,外壳筒壁上端设置进料口与料斗连接,进料口有防卡结构;内壳的下方设有卸料阀出口,并延伸至外壳外部;内壳通过固定在外壳内底部的弧形支撑垫以及通过端盖轴向固定于外壳上;内壳里面装有带侧面挡板的叶轮,叶轮的转轴通过轴承座固定,并在传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叶轮转动;外壳和内壳上开有导气口;内壳及外壳由端盖密封,叶轮的转轴穿过端盖;在外壳与端盖、内壳与端盖、端盖与转轴、端盖与叶轮侧面挡板、外壳与支撑垫、内壳与支撑垫之间分别装有密封元件。
所述外壳采用钢质材料制作,内壳采用薄钢板或工程塑料等轻质材料制作。
所述内壳端盖内侧安装弹簧式浮动密封圈或可充气密封圈等,磨损后可进行更换,密封圈表面采用新型超高分子工程塑料HPF,可对端盖(内壳)与叶轮侧面挡板处进行径向密封。
所述内壳的入料口装有三角防卡结构。
所述端盖通过轴承支承在轴承座上,在转轴与端盖接触面通过内包骨架型唇形密封圈与端盖进行密封连接。
所述弧形支撑垫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内嵌有矩形截面橡胶密封条。
所述叶轮轴向的顶端安装带有腰孔的调整片,采用调整片的腰孔固定位置来调节与内壳内壁之间的距离。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具有诸多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采用内外壳分离,使内外壳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材料制成,如外壳为钢质外壳,内壳为薄钢板内壳或工程塑料内壳等,使卸料阀整体重量轻,承重性能好;即使外壳变形,其内壳与叶片之间的间隙也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而不受影响,气密性较好;
二、本发明采用内外壳分离,在维修过程不用拆卸料斗,可直接将叶轮取出维修;
三、本发明在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元件,气密性好,可提高气力输送能力,工作能耗低;
四、本发明可根据系统的工作压力进行调整,适用性强,应用领域广;
五、本发明的入料口装有防卡结构,可杜绝卡料现象;
六、本发明送料间歇时间短、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可应用于各种固体物料输送系统的定量卸料,包括煤炭等比重较大的矿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局部剖);
图6为图5的A部放大图;
图7为图5的B部放大图;
图8为图5的C部放大图。
图中各部位名称:
传动组件1 轴承2
端盖3 叶轮的侧面挡板4
弹簧式浮动密封圈5 唇形密封圈6
进料口7 外壳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弘维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弘维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44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震浮缆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废气净化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废气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