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循环水中粘泥降低循环水浊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9325.X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永江;彭寿;李兆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50 | 分类号: | C02F1/5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吴彦峰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循环 水中 降低 浊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制冷领域中常使用的循环冷却水系统是一种以水作为冷却介质并循环使用的一种冷却运行系统,其中的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是一种经热交换器换热升温的冷却水,于冷却塔内与大气直接接触,进行蒸发或接触散热使水温下降,而继续重复使用的冷却水系统。工业循环水用于制冷机冷却水,对其粘泥量/进水浊度(SS)和TOC有严格要求。粘泥是指微生物及其分泌的粘液与其他有机和无机的杂质混合在一起的粘浊物质。对于开式循环系统,由于其利用与水与空气对流接触蒸发方式,降低循环水温度,因此存在一个缺点:循环水在空气的接触过程中,空气中悬浮物、微量油份、微生物等逐步进入循环水系统,造成循环水中粘泥量由5mg/L逐步增大到70mg/L以上,远高于循环水指标中悬浮物指标要求(<20mg/L)、且粘泥易粘附在热交换器内,若循环水中粘泥量过高,造成换热器换热效率低下,严重时可造成制冷机高排气压力停机,影响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
现有降低开式循环水浊度(粘泥含量)常用的技术方式有:
1、降低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加大循环水的补充水量(置换水量),间接控制循环水的含盐量和粘泥量。
2、在循环水管路系统中加过滤器装置、控制循环水粘泥量。
3、采用循环水池底部定期排污。
但上述各种解决方法都存在较大缺点:采用降低浓缩倍数,循环水损耗量较正常增加10-50%,也难以满足循环水水质的要求;采用在循环水管路中加过滤器,后期运行成本会增加5-10%;采用循环水池底部定期排污,不能满足生产设备运行的连续性要求。
此外循环冷却水池无排污装置,生产运行性质决定设备运行后不能停机,若进行水质置换,降低循环水中粘泥含量,需软化水350-400m3/次,运行周期15-20天,需再次进行水质更换,成本较高,更影响正常生产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去除循环水中粘泥,降低循环水浊度,提高循环水质量,降低循环水补水量的方法,其工艺设备改动小、操作简单、不影响生产、运行成本低、运行稳定。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去除循环水中粘泥降低循环水浊度的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在循环水流入冷却塔之前在其中加入灭藻剂和分散剂,灭藻剂和分散剂浓度控制在0.3-0.5ppm;
2)将循环水在冷却塔降温3-5℃再在循环水池升温0.4-0.6℃处理产生泡沫;
3)在循环水流入循环水池后,保持水位于水池高度86%以上直接排出泡沫。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灭藻剂为安治化工有限公司(NCH CHEMICAL)的CB 9099藻苔及菌类杀灭剂和MB-60B活性溴类杀菌剂混合组成。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分散剂为安治化工有限公司(NCH CHEMICAL)的AQUASPERSE 生物分散剂。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第3)步中泡沫由循环水入水口排出。
工作过程为:一方面灭藻剂和分散剂各自发挥原本作用将管道中附着的粘泥溶解剥落,而另一方面随水流进入冷却塔降温再在循环水池升温,固体杂质随水温降低而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气体却随温度升高而溶解度降低,两者刚好相反,在灭藻剂和分散剂作用下发生巧妙的相互作用,出乎意料地形成了夹杂大量粘泥的丰富的泡沫,达到良好的净化效果;同时,又由于循环水池液位较高而直接自动排出,无需排出设备,简单直接却非常高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却取得了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既不进行系统改造,也无需任何额外设备,巧妙地利用灭藻剂和分散剂在不同状态下发挥不同作用,利用温差变化过程中固、气体溶解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泡沫夹带,即可简单、有效地将粘泥排出,同时在采用泡沫法去除粘泥的同时,还能去除部分水中盐类,操作简单、不影响生产、运行成本低、运行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排出泡沫吸附粘泥的效果图;
图2是本发明排出粘泥干燥结块的效果图;
图3是图2中粘泥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非限制性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
一种去除循环水中粘泥降低循环水浊度的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未经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93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