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断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9177.1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1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武;董春立;关庆斌;韩立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瑞蓝科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27/00 | 分类号: | B23D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 11388 | 代理人: | 蒋玉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断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切断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切断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切断装置大都是通过剪切的方式来达到切断目的,且多是通过手动机械的方式完成。这样的切断方式剪切过程中比较缓慢,做不到快速切断。然而对于某些领域来说,快速切断是十分必要的,显然传统的切断装置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切断装置及方法,以节省切断物体所需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力。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切断装置,包括:
基座,底部设有撞击部件;
滑道,与所述基座连接,在所述滑道内设有回位弹簧;
切割部件,与所述回位弹簧连接,且穿过所述回位弹簧设置在所述滑道内;
在所述滑道的尾端设置有用于放置发力物体的槽,且所述槽的位置与所述撞击部件的位置相对应;
当敲击所述撞击部件时,所述撞击部件撞击所述槽内的发力物体,使得所述发力物体产生的冲击力挤压所述回位弹簧,同时所述冲击力冲击所述切割部件沿滑道的方向向前运动,直至切断待切断物体;切断所述待切断物体后,在所述回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切割部件做反向运动,与所述待切断物体快速分离。
一种切断方法,包括:
当敲击撞击部件时,所述撞击部件撞击滑道的尾端设置的槽内的发力物体,使得所述发力物体产生的冲击力挤压回位弹簧,同时所述冲击力冲击所述切割部件沿滑道的方向向前运动,直至切断待切断物体;
切断所述待切断物体后,在所述回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切割部件做反向运动,与所述待切断物体快速分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切断装置及切断方法,当敲击撞击部件时,撞击部件撞击滑道的尾端设置的槽内的发力物体,使得所述发力物体产生的冲击力挤压所述回位弹簧,同时所述冲击力冲击所述切割部件沿滑道的方向向前运动,直至切断待切断物体;切断所述待切断物体后,在所述回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切割部件做反向运动,与所述待切断物体快速分离。因此,利用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快速切断物体,从而节省了切断物体所需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断装置的示意图;
图2-图4为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断装置切断物体时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断装置,包括:
基座1,底部设有撞击部件7;
滑道2,与所述基座1连接,在所述滑道2内设有回位弹簧5;切割部件4,与所述回位弹簧5连接,且穿过所述回位弹簧5设置在所述滑道2内;在所述滑道2的尾端设置有用于放置发力物体的槽(未图示),且所述槽的位置与所述撞击部件7的位置相对应.
当敲击所述撞击部件时,所述撞击部件撞击所述槽内的发力物体,使得所述发力物体产生的冲击力挤压所述回位弹簧,同时所述冲击力冲击所述切割部件沿滑道的方向向前运动,直至切断待切断物体;切断所述待切断物体后,在所述回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切割部件做反向运动,与所述待切断物体快速分离。
再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断装置还包括:
限位套头3,与所述滑道2连接,所述切割部件4同时穿过所述限位套头3。也即,所述切割部件4依次穿过限位套头和回位弹簧。
其中,所述限位套头用于在所述切割部件沿滑道的方向向前运动时,防止所述切割部件完全脱离所述切断装置。
限位螺母6,设置在所述切割部件4的末端,在所述切割部件4沿滑道2的方向向前运动时,将所述切割部件的末端卡在所述回位弹簧上,从而防止切割部件脱离所述切断装置。
其中,图1中的切割部件可为刀头,所述撞击部件可为顶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瑞蓝科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瑞蓝科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91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