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8928.8 | 申请日: | 201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3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本村修;小岛伸行;佐久间直人;伊藤信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家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热源的冷却,小型且热输送量较大的冷却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如如下的冷却器,即,通过将槽形成于管体的内壁上,或将铜粉烧结于管体的内壁上,从而利用这些槽或铜粉所具有的毛细现象,而将在放热部处冷凝的循环液向受热部输送的冷却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40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结构中,将循环液从放热部输送至受热部的功能并不充分。即,在将槽形成于管体的内壁上的结构中,毛细现象较弱,从而根据放热器的设置姿势,有时会受重力的影响,而导致循环液的输送功能停止。再者,在将铜粉烧结于管体的内壁上的结构中,存在如下缺点,即,循环液的流量不充分,从而导致循环液的输送功能容易下降,或为了获得充足的循环液的流量而不得不加大铜粉的量,从而导致装置变大、变重。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毛细现象较强从而不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且循环液的流量充足从而不易产生输送功能的下降的冷却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虽然在管体的一端侧由于蒸气的冷凝而滞留有循环液,而于管体的另一端侧循环液蒸发,但通过微细的纤维的较强的毛细现象,从而能够在不受重力的影响的条件下,对循环液进行输送,且由于能够保持不会因循环液的蒸发而导致循环液耗尽的程度的流量,因此也不易丧失作为冷却器的循环液的输送功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由于沿着作为管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对由单方向的纤维构成的纤维体进行装填,因此循环液顺畅地在管体的长度方向上流动,从而循环液的输送功能更不易丧失。而且,由于通过烧结而将纤维体装填于管体的内壁上,从而能够较好地保持管体和纤维体之间的热传导性,由此优化管体的热阻。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通过形成于管体的内壁上的槽的毛细现象,加之微细的纤维的较强的毛细现象,从而能够在不受重力的影响的条件下,可靠地对循环液进行输送,且由于能够充分地保持不会因循环液的蒸发而导致循环液耗尽的程度的流量,因此也更不易丧失作为冷却器的循环液的输送功能。而且,由于用纤维覆盖槽的开口部,从而毛细现象得到飞跃性的提高,由此能够提高冷却器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由于沿着作为管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对由单方向的纤维构成的纤维体进行装填,因此循环液顺畅地在管体的长度方向上流动,从而循环液的输送功能更不易丧失。并且,由于通过烧结而将纤维体装填于形成在管体的内壁上的槽上,从而能够较好地保持管体和纤维体之间的热传导性,由此优化管体的热阻。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通过形成于管体的内壁上的槽的毛细现象,加之微细的纤维的较强的毛细现象,从而能够在不受重力的影响的条件下,可靠地对循环液进行输送,且由于能够保持不会因循环液的蒸发而导致循环液耗尽的程度的流量,因此也更不易丧失作为冷却器的循环液的输送功能。再者,纤维通过编织成网眼状,从而能够均匀地设置在管体内的预定位置。而且,由于用纤维形成筒状体,因此向管体装填的操作性良好从而价格低廉。并且,由于用纤维覆盖槽的开口部,从而毛细现象得到飞跃性的提高,由此能够提高冷却器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通过形成于管体的内壁上的槽的毛细现象,加之微细的纤维的较强的毛细现象,从而能够在不受重力的影响的条件下,可靠地对循环液进行输送,且由于能够充分地保持不会因循环液的蒸发而导致循环液耗尽的程度的流量,因此也更不易丧失作为冷却器的循环液的输送功能。而且,由于用纤维覆盖槽的开口部,从而毛细现象得到飞跃性的提高,由此能够提高冷却器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中,由于形成槽的管体、和纤维的材质均为相同的铜,因此毛细现象成为最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器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中,通过将纤维的线径设定在20μm以上,从而能够避免纤维折断等的操作性问题。再者,当纤维的线径小于槽的槽宽度时,在槽和纤维之间能够实现气相和液相的自由转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器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家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芝家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89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烯烃系树脂发泡片材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云计算节点的远程交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