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婴儿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8288.0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61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英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7/08 | 分类号: | B62B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婴儿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9月30日、申请号为200910179728.4发明名称为“婴儿车”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婴儿车,特别是一种利用连动杆带动座椅、顶篷机构以及脚靠件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见的婴儿车为了方便携带,其通常会具有一车体收合机构,以允许使用者将婴儿车收合为一具有较小体积的折叠物件,以利后续放置之用。此外,为了满足使用者对于婴儿车在性能上的种种需求,现今的婴儿车在车体结构设计上常会加入许多额外的辅助配件,以提升婴幼儿在乘坐时的舒适性,如用以遮蔽阳光的顶篷机构、可供婴幼儿踩踏或承靠双脚的座椅脚靠件结构等。然而,上述的辅助配件由于未具有与车体收合机构一起连动的机构设计,因此,在收合婴儿车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使用者许多的不便,举例来说,就顶篷机构而言,由于其无法随着车体收合机构的操作而连动地收合,因此,在操作车体收合机构以收合婴儿车之前,使用者若不先以手动的方式将顶篷机构相对于婴儿车的车体收折至一适当的角度,则容易导致顶篷机构与车体收合机构相互干涉而导致婴儿车无法收合的情况发生。同理,由于可供婴幼儿乘坐的座椅组往往未具有与车体收合机构一起连动的机构设计,因此,其相关元件(如背靠件、脚靠件等)亦容易导致与车体收合机构相互干涉的情况发生。即使在婴儿车收合过程中未发生上述与车体收合机构相互干涉的情况,未适当收合的顶篷机构以及座椅相关元件也会突出到已收合的婴儿车体之外,使整体体积增大造成使用者在携带上的不便。
由上述可知,如何设计出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同时收合顶篷机构、脚靠件以及座椅相关元件的婴儿车收合机构实为目前婴儿车在车体设计上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连动杆带动座椅、顶篷机构以及脚靠件的婴儿车,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车,其包括二侧架及一设置在二侧架间的一第一座椅组,每一侧架包括一扶手;一第一脚件及一第二脚件,其分别枢接到该扶手;一手把,其枢接该扶手,且下端可与该第一脚件可移离的卡合;以及一第一连动杆,前端枢接到该第二脚件,相对于该前端的一端与该手把枢接;其中该第一座椅组可活动地设在该第一连动杆上,使该第一连动杆在该手把在一展开位置以及一收合位置间旋转时带动该第一座椅组移动以及带动该第二脚件相对该扶手旋转。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婴儿车则是利用顶篷机构与连动杆的连动以及脚靠件与座椅主体的连动以分别将顶篷机构以及脚靠件与座椅相关元件自动地收合于与婴儿车大致水平的位置上,进而解决上述的问题,如此一来,不仅可相对应地缩减婴儿车的收合体积以利后续婴儿车的放置,同时亦可允许使用者通过简单的操作,即能轻易地完成婴儿车的收合及展开,进而大大地提升婴儿车在车体收合上的操作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第二顶篷机构安装到第一连动杆上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手把相对扶手位于该展开位置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婴儿车处于半收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婴儿车处于收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卡合块卡合于连动块的第二卡合结构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婴儿车 12 侧架
16 扶手 18 第一脚件
20 第二脚件 22 第一座椅组
24 第二座椅组 26 第一顶篷机构
28 第二顶篷机构 30 手把
32 连动块 34 第一连动杆
36 第二连动杆 38 座椅主体
39 座件 40 套接件
41 背靠件 42 脚靠件
44 底座 46 顶篷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82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高强度分散染料
- 下一篇:一种单元尺寸小型化低频频率选择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