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门双极铰链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8039.1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7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均;刘丽;王远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3/06 | 分类号: | E05D3/06;E05D11/00;E05D11/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门双极 铰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门连接件,具体涉及汽车背门铰链。
背景技术
背门铰链是汽车产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安装在侧围车体上,对汽车背门起到支撑和旋转作用,使得背门可以围绕固定的轴线旋转而不下掉,从而实现背门的顺利开闭功能。目前,随着汽车细分市场的划分,以满足载客或载货的进出方便性要求,越来越多的商务车或商用车需要开发大角度开启的背门。而现有的背门铰链一般采用单级结构(旋转中心为一根轴线),由于受到铰链结构限制(一般单级铰链开启角度无法超过90度),背门无法实现大角度开启的要求。也有少数背门铰链采用双级链条结构,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中记载了“一种汽车对开式背门铰链”,公开号为CN1014406774A。在该专利中所示的汽车背门铰链采用的双级链条结构,并通过滑块和凸轮的配合,可以实现背门大角度开启。但由于滑块和凸轮之间采用过盈配合,使滑块和凸轮在传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磨损,导致传动性能不可靠,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而现有技术通常采用提高材料性能来提高传动机构的耐磨性,但产品可靠性提升的同时,产品的成本也大幅度的增加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背门双极铰链,该结构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传动可靠性好,能实现背门大角度开启的背门双极铰链。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背门双极铰链,包括阴铰链、阳铰链和铰链机构盒,阴铰链通过一级销轴与铰链机构盒一端连接,阳铰链通过二级销轴与铰链机构盒另一端连接;
在一级销轴和二级销轴上分别装有前凸轮和后凸轮,前凸轮和后凸轮分别与阴铰链和阳铰链连接;
所述前凸轮的外圆周上设有前凸轮限位齿、控制铰链开启的前凸轮第一驱动齿、控制铰链关闭的前凸轮第二驱动齿,所述后凸轮的外圆周上设有后凸轮限位齿、控制铰链开启的后凸轮第一驱动齿、控制铰链关闭的后凸轮第二驱动齿;
在铰链机构盒中滑动安装有滑块,滑块的两端各开有第一异形孔和第二异性孔,滑块通过第一异形孔和第二异形孔套在前凸轮和后凸轮上,第一异形孔设有前凸轮驱动凸起和前凸轮限制凹槽,第二异形孔设有后凸轮驱动凸起和后凸轮限制凹槽;
所述铰链机构盒的两端根据阴、阳铰链旋转需要分别具有对阴、阳铰链的开启进行限位的限位部。
所述滑块通过螺栓安装在铰链机构盒中,安装孔为长圆孔,使滑块在滑槽内能左右移动。
所述铰链机构盒中有横向的长条凹槽,用于安装滑块。
所述铰链机构盒两端的限位部位是由在铰链机构盒两端开出的异形缺口的前、后棱边充当。
所述阳铰链与铰链机构盒连接一端设置有限位台,与铰链机构盒中部的内壁配合在二级关闭时限位。
所述前凸轮与阴铰链的轴孔内镶嵌有第一衬套,所述后凸轮与阳铰链的轴孔内镶嵌有第二衬套。
所述一级销轴和二级销轴为圆柱阶梯轴,与铰链机构盒配合的上、下端头设有滚花,防止销轴松脱。
所述前凸轮和后凸轮与阴铰链和阳铰链连接的面上有凸筋,对应地在阴铰链和阳铰链的连接部位有与凸筋过盈配合的凹槽,通过凸筋和凹槽使前凸轮和后凸轮安装到阴铰链和阳铰链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结构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传动可靠性好,最大可以实现270度的开启角度,满足更多客户对车门开启最大角度的需求;另外,还设有汽车背门一级开启角度和二级开启角度,并通过调整凸轮与滑块的结构形状来实现一级开启角度和二级开启角度的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铰链总成结构展开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阴铰链销轴处结构断面放大图(A-A);
图3是本发明的阳铰链销轴处结构断面放大图(B-B);
图4是本发明的阴铰链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阳铰链结构图;
图6是是本发明的铰链机构盒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的铰链机构盒滑块机构断面图(C-C);
图8是本发明的铰链机构盒滑块机构断面图(D-D);
图9是本发明的前凸轮结构图;
图10是图9是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后凸轮结构图;
图12是图11是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铰链一级开启的机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铰链二级开启的机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铰链最大开启时的机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铰链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80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α-酮酰胺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竞争式传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