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耦合净化和新风换气的多功能室内空气清新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7660.8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施建伟;上官文峰;李一倬;范泽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02 | 分类号: | F24F1/02;F24F13/02;B01D50/00;B01D53/86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净化 新风 换气 多功能 室内空气 新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室内的空气净化装置,具体是一种耦合净化和新风换气的多功能室内空气清新机。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居住环境和室内装修等引起的城市建筑物综合症、室内空调病、有机污染等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中央空调系统不能经常性的清洗和消毒,其系统内部成为细菌滋生处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的空气净化器主要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臭氧净化技术、负离子除尘技术和高压静电技术,但是,这些空气净化器只能通过室内封闭式的循环来去除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却无法引入新鲜空气。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249019.9,记载了“一种新风机”,该技术公开了一种设有引风机和臭氧发生器的新风机,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但是,该发明没有采用有效的方法避免室外空气中污染物的进入,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大气中的颗粒物、NOx、SO2等污染物和异味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同时,利用臭氧来净化室内空气的方法不宜采用,因为臭氧对人体极其有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具有净化和新风换气多功能的耦合净化和新风换气的多功能室内空气清新机,克服现有空气净化器和新风机的单一性功能问题。本发明利用高压静电除尘、催化氧化以及引进新风和室内循环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同时具有净化和新风引进之功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耦合净化和新风换气的多功能室内空气清新机,包括箱体、进气口、风量配置调节器、风道、预过滤组件、高压静电组件、纳米催化组件、风机和排气口,其中,进气口位于箱体的上方,风量配置调节器设置于进气口处,风道的一端与进气口相连接,风道的另一端与预过滤组件的一端相连接,预过滤组件的另一端依次串联高压静电组件、纳米催化组件和风机,排气口位于箱体的下方。
所述进气口包括新风进气口和循环进气口,其中:
-新风进气口,与室外大气相通,用于室外进风;
-循环进气口,用于室内循环进风;
所述新风进气口和循环进气口通过风量配置调节器调节室外进风和室内循环进风比例,并控制新风进气口和循环进气口的开启和关闭。
所述耦合净化和新风换气的多功能室内空气清新机,还包括可拆卸的室外连接风管,所述新风进气口通过室外连接风管与室外大气相通。
所述室外连接风管的进气口处设置有防雨罩。
所述的预过滤组件为抽屉式结构,包括过滤丝网、粗过滤材料芯层和金属框架,其中:过滤丝网固定于粗过滤材料芯层外部并共同组成过滤网,金属框架固定设置于过滤网的外部。
所述高压静电组件为抽屉式结构,包括高压静电场的阳极板,尘粒沉积于高压静电场的阳极板上,便于清理尘埃和维护。
所述纳米催化组件为抽屉式结构,由蜂窝状活性炭板或多孔陶瓷板和负载于其上的纳米催化剂组成。
所述纳米催化剂为纳米二氧化钛、Fe2O3、MnO2、Co3O4、NiO、Cr2O3、V2O5、CuO或MoO3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本发明通过风量配置调节器调节新风量和循环风量的比例,当关闭任何一个进气口后,则成为单独的新风机或室内循环净化器。
空气通过进气口的预过滤组件后进入高压静电组件区,空气中的尘埃和颗粒物首先被捕捉去除,同时保证了后端催化剂的净化效率和使用寿命。预过滤组件和高压静电组件可以方便取出清洗或更换过滤材料。
经过高压电场组件区后的气体进入纳米催化组件区,在高压电场产生的活性离子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有害气体被分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纳米催化组件能有效促进因高压静电产生的臭氧及活性物种与污染物反应,能有效避免高能电场带来的臭氧二次污染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室内污染物的高效去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箱体、2为新风进气口、3为循环进气口、4为风量配置调节器、5为风道、6为预过滤组件、7为高压静电组件、8为纳米催化组件、9为风机、10为排气口、11为室外连接风管、12为室外防雨罩。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76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肩式高温构件变形监测传感装置
- 下一篇:燃气多孔直喷炉头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