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轿厢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6751.X | 申请日: | 201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3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聪;新岛稔;久米正和;三好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6B11/02 | 分类号: | B66B11/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宝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多个楼层之间行驶的电梯轿厢,尤其是涉及该电梯轿厢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大楼高层化和电梯高速化的发展,电梯升降时所产生的噪音给轿厢内乘客带来不舒适感的问题愈加明显。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为了对电梯轿厢内进行换气,在电梯轿厢的地板框架与侧板之间设置换气缝隙,并在该换气缝隙设置密封材料以降低电梯轿厢内的噪音的技术。此外,作为防噪音对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所述地板框架与侧板之间的缝隙形成为迷宫结构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9-7093号公报
当采用在地板框架与侧板之间的换气缝隙设置密封材料这一方法作为电梯轿厢内的防噪音对策时,存在因电梯轿厢内的自然换气不充分而导致乘客的不舒适感加剧的问题,此外,作为防噪音对策,仅仅在地板框架与侧板之间采用迷宫结构是不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轿厢,其通过在确保轿厢内的自然换气的同时降低轿厢内的噪音,使得电梯轿厢具有良好的轿厢内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特征在于具有轿厢的轿厢地板、设置在该轿厢地板的边缘的地板框架、固定在该地板框架上的踢脚板、轿厢的侧板、设置在该侧板背面的侧板背面板、覆盖所述侧板上部的顶板、在所述地板框架和所述侧板下部之间与轿厢内部连通的换气缝隙、沿着铅垂方向形成在该换气缝隙与轿厢外部之间的换气通道以及贴附在该换气通道内的吸音材料,由此能够在维持轿厢内的换气的同时,降低从外部传递到轿厢内的噪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维持轿厢内的自然换气的同时,降低从外部通过换气缝隙传递到轿厢内的噪音,所以能够为提供具有优越的轿厢内环境且乘坐舒适性良好的电梯服务作出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整体图。
图2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比较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下部详细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下部详细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比较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下部详细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下部详细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下部详细截面图。
符号说明
1…电梯设备,2…建筑物,3…升降通道,4…电梯轿厢,5…平衡重,6…吊索,7…绳轮,8…滑轮,9…轿厢地板,10…地板框架,11…踢脚板,12…侧板,13…顶板,14…间隔物,15…换气缝隙,16、17…吸音材料,18…侧板背面板,19…吸音材料,20…地板框架,21…踢脚板,22…空间,23…换气通道,24…侧板背面板,25…空间,26、27…换气孔,28~30…吸音材料,31、32…换气孔,33~35…吸音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整体图。在建筑物2中设置有升降通道3,电梯设备1所具有的轿厢4和平衡重5在升降通道3的内部上下升降,在升降通道的上部设置有绳轮7和滑轮8,连接轿厢4和平衡重5的吊索6卷绕在绳轮7和滑轮8上。当绳轮7旋转时,吊索6被驱动,从而使轿厢4和平衡重5朝着互为相反的方向升降。
图2是图1中的电梯的轿厢4的截面图。轿厢4被构造成具有轿厢地板9、设置在所述轿厢地板9的边缘的地板框架10、固定在所述地板框架10上的踢脚板11、下部固定在所述地板框架10上的侧板12以及覆盖所述侧板12上部的顶板13。
图3与图2的A部分相当,是本发明的第一比较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下部详细截面图。设置在轿厢地板9周边的地板框架10被形成为包括部分10a、部分10b和部分10c的形状,其中该部分10a与轿厢地板9的表面相接触,部分10b从部分10a的靠轿厢内侧的一端朝着与轿厢地板9垂直的方向弯曲,部分10c从部分10b的不与部分10a连接的一侧的端部与轿厢地板9平行地朝着电梯轿厢外侧弯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67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发动机以及内燃发动机的起动控制方法
- 下一篇:消息管理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