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压器线圈插入屏蔽导线的悬浮端绝缘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6353.8 | 申请日: | 201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3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董景义;李杰;黄启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达驰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32 | 分类号: | H01F27/32;H01F27/36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2742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压器 线圈 插入 屏蔽 导线 悬浮 绝缘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压器线圈插入屏蔽导线的悬浮端绝缘结构,属于变压器内屏蔽-连续式线圈屏蔽线悬端绝缘结构,属于绝缘包扎方式结构。
背景技术
现阶段,由于用户对变压器的局放、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要求更加苛刻,以及屏蔽导线悬端是造成局部放电量增加,相邻两线饼油道尺寸加大的原因之一,为了控制局部放电量,保证相邻线饼屏蔽悬端的电场强度在许用场强范围内,就必须加厚载流导线和屏蔽导线的匝绝缘厚度和相邻屏蔽悬端油道的尺寸,从而满足变压器局放的技术要求。为此造成变压器体积增加,原材料浪费,可靠性不易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包扎方便、可靠性高的变压器线圈插入屏蔽导线的悬浮端绝缘结构。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变压器线圈插入屏蔽线的悬浮端绝缘结构,包括间隔分布的线圈载流导线和线圈屏蔽导线,其特殊之处为:线圈屏蔽导线的端部连接纸板条,线圈屏蔽导线的悬浮端、线圈屏蔽导线与纸板条的接触处外侧均包有铝金属化皱纹纸,纸板条的外侧包有丹尼森纸,线圈屏蔽导线的悬浮端为圆角化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原来的屏蔽悬端不处理或简单包扎一下,变为一种标准化的绝缘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该处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同时还能减小屏蔽悬端处两相邻油道的电场强度,减小了相邻两屏导蔽悬端的横向油道尺寸;延长了变压器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制造成本。该结构主要应用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和容量较大的电力变压器线圈的端部(屏蔽)线段处。
附图说明
图1 为屏蔽导线和载流导线相对位置示意图(线饼视图)。图2、图3 为传统变压器线圈插入屏蔽导线的悬浮端绝缘结构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图4、图5为本发明变压器线圈插入屏蔽导线的悬浮端绝缘结构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中:1-线圈载流导线,2-线圈屏蔽导线,3-纸板条,4-丹尼森纸,5-皱纹纸。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的变压器线圈插入屏蔽线的悬浮端绝缘结构,包括间隔分布的线圈载流导线1和线圈屏蔽导线2,线圈屏蔽导线的端部连接纸板条3,线圈屏蔽导线2的悬浮端、线圈屏蔽导线2与纸板条的接触处外侧均包有铝金属化皱纹纸5,纸板条的外侧包有丹尼森纸4,线圈屏蔽导线2的悬浮端经圆角化结构。
本发明的变压器线圈插入屏蔽导线的悬浮端绝缘结构,包括线圈载流导线1,线圈屏蔽导线2,纸板条3,丹尼森纸4,皱纹纸5。该变压器线圈插入屏蔽导线的悬浮端绝缘结构是变压器上易发生局部放电和击穿的严重隐患部位之一,由于一旦变压器线圈屏蔽悬端发生故障,不仅维修困难甚至不能维修只能报废整个线圈。
变压器线圈屏蔽导线是增加变压器线圈纵向电容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与载流导线之间构成了电容器的另一个极板;由于变压器线圈中特别是电压等级高、匝数多的线圈,导线纵向电容K相对较小,导致空间因数 ( 其中C--对地电容)相对较大;线圈在雷电波作用下的起始电压分布与最终分布差别甚远,沿线圈高度方向上会引起震荡,线圈中某些线匝上的对地电压和梯度电压将大幅度提高;为了限制或避免这种电压的升高,需增加线圈的纵向电容减小空间因数。线圈中插入屏蔽导线是改善纵向电容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工艺性都很好,但是对屏蔽线的悬浮端的电场强度和起始局放电压不易控制,尤其是屏蔽屛线匝数多及所跨线段数较多的屏蔽方式(例如:跨四段内屏蔽-连续式线圈)。该发明提供一种将屏蔽线悬浮线端经圆角化处理后的绝缘包扎方式的结构,这样由原来的屏蔽悬端不处理或简单包扎一下,变为一种标准化的绝缘结构,提高了该处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同时还能减小相邻两屏导蔽悬端的横向油道尺寸,延长了变压器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图中,W-屏蔽线和纸板条宽度,δ-纸板条厚度,r、R-屏蔽导线悬端圆角半径。
工艺措施:1.端部尺寸r,R可不进行精确测量,可以靠绕线操作工锉后目测。
2.采用很小齿的锉刀。
3.丹尼森纸包厚是原绝缘的1.2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达驰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达驰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63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