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幕式曝光塔形微藻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6340.0 | 申请日: | 201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3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宋成军;董保成;赵立欣;陈羚;罗娟;万小春;张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2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幕 曝光 塔形微藻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藻培养系统领域,具体讲,涉及单细胞藻液的一种高效采光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类社会面临能源资源枯竭的大背景下,一些微藻因其高产油量、油脂累积快以及生产周期短等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已成为生物能源研究领域新兴的热点之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薇藻原料成本占到生物柴油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因此,微藻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是促进藻类快速生长,使藻细胞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生产力。目前,藻类生物反应器已成为高效、快速、大量培养藻类的关键设备。
在研究、开发和生产中均需使用不同的光生物反应器,主要可以区分为敞开式和封闭式两大类型。跑道池反应器是最典型和最常用的一种敞开式反应系统,构建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在微藻产业化培育中已普遍使用,但是该培养器占地面积很大。密闭式反应器,主要包括管式、平板式和柱式这三种形式,具有培养条件易控制,可无菌操作,补碳效果好,藻细胞生长速度快等优势,但是这些优越性是以高投资和操作成本为代价的,大大限制了反应器的放大潜力。同时,两类反应器扩大生产后,当藻细胞密度较高时,光的供给往往受到限制。因此,研制与构建占地少、采光效率高、低成本的光生物反应器的是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开放式反应器占地大缺点,以及现有密闭反应器的光路短等缺陷。提供了一种适于规模培养、占地面积小、光能利用率高,成本低的微藻培养反应器及其补光装置,适用于开放式和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幕式曝光塔形微藻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整个反应器包括水泵(1)、主反应器(2)、辅反应器(3)、附加光源(4)和循环水管(5)。这种水幕式曝光塔形微藻反应器,包括:
水泵(1),视辅反应器的高度选择合适扬程的水泵,保证主反应器中的藻液能泵入辅反应器。
主反应器(2),可以设计成开放式反应器,为了增加牢固性和采光面积,池底和池壁可以由不同材料制作,底部可以做成砖混结构,池壁可由硬质透光材料构成。主反应器池型可以为圆形或者跑道式;
辅反应器(3),可以设计成开放式反应器,为了增加反应器牢固性和采光面积,池底和池壁均由硬质透光材料构成。辅反应器池型可以与主反应器池型相同,也可以不同;
附加光源(4),在光照不足或者需要延长光照时间时,可以在辅反应器内添加内置的辅助光源,光源为普通日光灯管,为市售品,可根据实际需求配备不同长度、数量、功率的日光灯管。
循环水管(5),藻液通过循环水管泵入辅反应器。所述循环水管以硬聚氯乙烯管制作,承压性高,不易弯折,价格低廉。
主反应器(2)中的藻液在水泵(1)作用下,通过循环水管(5)流入辅反应器内(3),当藻液蓄满辅反应器(3)后,藻液随即溢出并沿池壁形成含有藻细胞的薄层,犹如“水幕”,可以充分地接受光照,提高曝光效率。另外,主辅反应器藻液循环还达到了藻液均匀搅拌和均匀曝光的效果。
本发明集成了的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培养器的优点,采用塔式结构和循环方式,不仅可节约较多土地,还有效增加光线吸收,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同时,该反应器采用了价格低廉的塑料,结构简单,还可根据光照需要添加内置光源。因此,该反应器占地少、成本低,操作简便,光利用效率高,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光生物反应器中。
附图说明
图1水幕式曝光塔形微藻反应器侧视图;
图2水幕式曝光塔形微藻反应器俯视图;
附图中主要部分代表符号:
1.水泵;2.主反应器;3.辅反应器;4.附加光源;5.循环水管;6.排液口;7.排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未详加说明的按本领域现有技术。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不单限于实施例表示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63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