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用大规格、模块化、多形状、钢模板组装模盒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3595.1 | 申请日: | 201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5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丁文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三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3/02 | 分类号: | E04G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270 天津市大港***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规格 模块化 形状 模板 组装 技术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涉及一种建筑浇注混凝土用模板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大规格、模块化、多形状、钢模板组装模盒技术。
二、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物的施工中浇注钢筋水泥梁承重柱及加强墙等都必须使用模板支模盒子,常常采用在施工现场用木材钉制或小块平板式钢模板组装或浇注模盒子的技术方案,其主要缺陷是在支木模盒时板材及支撑都是一次性使用木材耗费严重,不利于绿色环保而且因用小块平板式钢模板组装浇注用模盒子都存在耗工费时,建设成本高,在浇注和振捣时经常发生因接缝多牢固性强度差,在混凝土浇注和振捣时会出现涨模、变形、水泥浆漏泄等影响浇注质量的情况。
三、发明内容:
针对在楼房建筑施工浇注混凝土时使用木材及小块平板式钢模板组装各种形状的模盒时存在的耗费木材多,耗工费时建设成本高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建筑用大规格、模块化、多形状、钢模板组装模盒技术,其和现有的组装浇注混凝土模盒技术方案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都是在建筑施工浇注混凝土时必须支模盒子的技术,而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用大规格、模块化、多形状钢模板组装模盒的新技术方案,
所述的大规格、模块化、多形状、钢模板组装浇注混凝土模盒新技术有别于现在最接近的用木材或小块长方形钢模板组装模盒技术方案,其特征是:只用两段式或超高、超长时用三段式大规格、模块化、多形状、钢模板就能快速组装成模盒,其钢模板分为大平面主模板、小平面主模板、半圆形主模板、外平面直角主模板、内平面直角主模板及和主模板长度、形状相同但是宽度较窄小的便于按高度进行适应性组合和方便装拆的多种规格:大平面副模板、小平面副模板、半圆形副模板、外平面直角副模板、内平面直角副模板,它们共同是由钢框和钢板材及钢框之上的连接用孔组成,施工时按建筑物的层高及所需要的形状选用相应的模板,将主模板在下、副模板在上,用紧固件通过连接用孔组装成框架结构建筑的方形柱、圆形柱及砖混结构建筑的墙角和墙中交汇处的竖城垛形加强柱及加强墙和楼板外侧的模盒并且用拉撑杆将位置和垂直度固定好即可进行高精确度的浇注混凝土技术方案,
有益效果:
1、因本发明组装的模盒整体性强、强度高、接缝少能有效防止混凝土在浇注时出现的模盒变形,涨槽及水泥浆泄漏流失的现象,能有效保证施工质量。
2、本发明因采用大规格、模块化组装模盒,因此组装时具有省工、快速、节约、不用木材的特点,能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特别是在成片开发,多座建筑相同的小区建设中有益效果会更加显现。
四、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圆柱模盒组装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本发明方柱模盒组装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本发明立柱模盒组装结构前视剖面示意图
图4:本发明砖混建筑模盒组装结构前视透视示意图
图中1、大平面主模板 2、小平面主模板 3、半圆形主模板 4、外平面直角主模板 5、内平面直角主模板6、大平面副模板 7、小平面副模板 8、半圆形副模板 9、外平面直角副模板 10、内平面直角副模板11、钢框 12、钢板材 13、连接用孔 14、紧固件 15、方形柱 16、圆形柱 17、加强柱 18、拉撑杆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详细说明
针对在楼房建筑施工浇注混凝土时使用木材及小块平板式钢模板组装各种形状的模盒时存在的耗费木材多,耗工费时建设成本高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建筑用大规格、模块化、多形状、钢模板组装模盒技术,其和现有的组装浇注混凝土模盒技术方案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都是在建筑施工浇注混凝土时必须支模盒子的技术,而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用大规格、模块化、多形状钢模板组装模盒的新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三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三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35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次计量压降消除装置
- 下一篇:一种极限调整测量装置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