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编码基因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1358.1 | 申请日: | 2012-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4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鸣;黄玮俊;彭亮;赵强;李奇斌;裴元元;袁萍;高志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02 | 分类号: | C07K14/02;C12N15/51;G01N33/68;G01N33/576;C12Q1/70;C12Q1/6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慢性 病毒性肝炎 相关 基因 ifna2 突变 蛋白 编码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及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编码基因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是关系到我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疾病。宿主的遗传背景在其易感性及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而人群对乙肝免疫力的高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中国专利200810004159.5公开了一种与肝细胞癌相关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标志物以及预测HBV感染个体发展成肝细胞癌(HCC)的遗传素因的试剂盒。该试剂盒包括一种或更多种探针,当其与HBV基因组接触时,如果所述基因组为IFNA2基因型、且包括至少一种对应于某段核苷酸序列上的核苷酸(170C;和/或2170G2;和/或2441C;和/或799G)时会选择性地与所述基因组杂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的编码基因。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该突变蛋白的编码基因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是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第120位丙氨酸Ala突变为苏氨酸Thr,本发明中用p.Ala120Thr表示。
上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上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的编码基因。该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优选如SEQ ID NO:2所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在制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测试剂中的应用。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基因IFNA2的新突变蛋白的编码基因在制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测试剂中的应用。
一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试剂盒,由以下成分组成: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PCR反应液,PCR产物纯化盒和测序反应液;
所述PCR反应液为溶解了Tag DNA聚合酶、dNTPs、镁离子(如MgCl2)、PCR反应缓冲液(如10×Taq Buffer),以上试剂均可直接购买相应商品,如(10mM)dNTPs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Tag DNA聚合酶及其配套的10×Taq Buffer、MgCl2购自Fermentas公司。各试剂的用量及浓度均为本领域常规值,如1u/μL Tag DNA聚合酶1μL、2mmol/L 的dNTP(即浓度均为2mmol/L 的4种dNTP的混合物)3μL、25mmol/L MgCl2 3μL、10×Taq Buffer(内含(NH4)2SO4)3μL、灭菌ddH2O 17μL。
所述PCR产物纯化盒为纯化PCR产物的溶液和DNA吸附柱Labell;所述纯化PCR产物的溶液为:1u/μL虾碱性磷酸酶(SAP,可购于Fermentas公司)0.6μL、20u/μL外切酶(Exo I,可购于Fermentas公司)0.15μL和灭菌ddH2O 1.25-1.75μL,或按上述比例配制的其他体积的混合液。纯化PCR产物的溶液优选2-2.5μL。
所述测序反应液为BigDye(购自ABI公司)和5×Sequence buffer(购自ABI公司)的混合液,BigDye和5×Sequence buffer的体积比优选为1:2,如1μLBigDye与2μL5×Sequence buffer混合。
上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试剂盒,优选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浓度分别为3.2μ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13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硬件队列扩展的网卡虚拟化系统及其方法
- 下一篇:液位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