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速启闭的大型闸阀和球阀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0233.7 | 申请日: | 2012-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4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吴植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植仁 |
主分类号: | F16K3/00 | 分类号: | F16K3/00;F16K5/06;F16K3/30;F16K5/20;F16K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3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启闭 大型 闸阀 球阀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口径快速启闭的闸阀和球阀,其工作压力有低、中、高压。
背景技术
当前,大口径阀门主要有闸阀、球阀和蝶阀三种。闸阀的结构成熟、密封可靠,但在大口径管道中,特别是在输送危险介质(如煤气、易燃易爆气体)时,已逐渐被价格高、结构复杂而密封性能、启闭力矩和寿命都不如闸阀的的球阀和蝶阀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闸阀的启闭速度太慢。一旦发生爆管,不能很快切断介质,当管内是易燃易爆或有毒介质时,会引发事故进一步扩大和造成更多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此外生产危险化学物质的生产装置和储运装置,一旦发生事故,也急需将装置中的危险化学物质尽快排放到安全地点,以防事故扩大。从技术层面上说,电动阀门也可以快速启闭,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是其造价昂贵,二是即便为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不计代价安装电动阀门,还存在着在发生事故时,往往伴随着停电,电动阀门虽可改为手动,但其启闭速度仍然很慢。
在开启之初和关闭之末,闸板和阀座间的磨损严重(俗称‘拉毛’),显著降低阀门的可靠性和寿命。闸阀的另一重大缺点是密封付是硬密封,要求加工精度特高,需高精度机加设备,还需辅以研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聘用高级技工。
球阀的启闭速度很快,但制造工艺复杂,特别是球形阀芯和阀座间的密封是予置的,阀芯在转动时总是和阀座紧压,带着密封力转动,其后果是:(1)转动阀芯的力矩很大;(2)它们间的密封付磨损严重,寿命较短。和闸阀一样,球阀的另一重大缺点是密封付是硬密封,要求加工精度特高,需高精度机加设备,还需辅以研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聘用高级技工。
为了启闭阀芯和保证阀芯/阀座间的密封,操作阀门时需要两种力,即移动阀芯的力(以下简称启闭力)和达到必需的密封比压的密封力(以下简称密封力)。两者任务不同,数值上有很大的差异。
现有的民用和工业阀门,都没有把这两种力区别对待,都是由同一根阀杆来传递的。
表一为现有各类阀门中这两种力的传递和作用方向的情况表。大口径阀门,主要有闸阀,球阀和蝶阀三种。
小型阀门的密封力不大而行程又短,需要的力矩不大,启闭时间不长,而当阀门大型化以后,由于还采用小型阀门力的传递方式,使原有的隐性缺点就显现出来。大型化以后,直径变大,行程变长,为保证足够的密封比压,需要的密封力很大,行程变长后,启闭时间变长,对阀门的设计和制造者来说,确保密封是第一位的,为获得足够的轴向力,阀杆螺距选得很小,使得启闭速度很慢,启闭时间很长。当依靠同一根阀杆采用同一个螺距来传递上述两种力时,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如现有的大型闸阀就存在开启之初和关闭之未需要的力矩很大,而启闭后,开启速度十分缓慢。
表一
球阀的密封力是予置的,虽然满足了密封比压的要求,当大型化后,密封面积变大,使启闭力矩加大,增加磨损,寿命短。
为减少密封付的磨损,现有技术措施是,提高阀芯和阀座的加工精度,用高精度的机加设备,有时还辅以人工研磨,需聘用高级技工,这是现有大型阀门的另一缺点。可以说,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适合大口径阀门理想的结构形式。
理想的大型阀门应该同时满足以下要求:密封可靠、启闭迅速、密封力是非予置的、采用软密封,以降低加工精度,也便于更换,使阀门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省,生产成本低,维修费用小。
由申请人发明的中国专利“分力式阀门”(申请号:CN03132283.2公开号:CN1474080A)克服了现有大型阀门普遍存在的上述缺点,满足理想的大型阀门同时满足密封可靠、启闭迅速、密封力是非予置的的要求。
但上述分力式阀门,仍有以下缺点:(1)用凸轮为侧压执行机构,密封力有限,加之大型化后,阀芯的密封力不匀,故阀门的工作压力不高,实践证明,其性价比还不如现有的蝶阀;(2)密封付没有采用软密封,要求的加工精度仍很高;(3)安装时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当用于埋地管网时,需要较大的阀门井。因此,所述专利的样机在试制成功后未能产业化。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植仁,未经吴植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02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研究单颗粒铁矿石还原性的试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落锤冲击试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