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滤清器总成的隔热罩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0211.0 | 申请日: | 201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霍英贤;孙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3 | 分类号: | F01M11/03;F02B77/1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刘映东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滤清 总成 隔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隔热罩,特别是一种发动机滤清器总成的隔热罩。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机油滤清器是安装在机油滤清器座上,机油滤清器的功用是滤除机油中的金属磨屑、机械杂质和机油氧化物,防止杂质随同机油进入润滑系统,而加剧发动机零件的磨损,甚至堵塞油管或油道。
由于通常情况下,发动机主油道压力一般都在200kpa以上,如果机油滤清器与机油滤清器座之间密封不紧密,会出现漏油情况,机油压力下降,导致发动机拉缸、拉瓦等现象。
目前,在发动机上,机油滤清器座与机油滤清器之间的密封是通过设置在机油滤清器上橡胶垫片进行密封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要求。但当机油滤清器座与机油滤清器布置到排气侧时,由于排气歧管会向周围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对机油滤清器产生影响,导致机油温度升高,机油温度过高会导致其粘度大幅度下降,不利于在摩擦表面形成油膜,而且加速润滑油老化变质。此外,机油滤清器与机油滤清器座接触处的橡胶垫片也不能承受过高的温度,温度过高会使橡胶垫片出现变质而导致其漏油。
发明内容
为了防止大量的热量散布到机油滤清器周围,而加速润滑油老化变质的问题,使橡胶垫片出现变质而导致其漏油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滤清器总成的隔热罩。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滤清器总成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设置在机油滤清器座与机油滤清器的接触表面适配的圆弧面上,所述隔热罩包括本体及支架,所述本体在所述机油滤清器座间围成一个空腔,使所述隔热罩上受到的热量远离所述机油滤清器座,所述支架与所述本体相连,所述支架用于将所述本体固定在发动机上。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本体的整体轮廓呈U型,所述本体朝向所述机油滤清器一侧,同时对准橡胶密封垫片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向外设有凸起面。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沿其U型边缘向外垂直延伸形成上顶面,所述长顶面朝向所述机油滤清器座的顶面,所述上顶面的形状与所述所述机油滤清器座的顶面的形状吻合并与其形成一定的空间。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所在平面均与所述本体所在平面相垂直,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上顶面的中央,所述第三支架所在平面与所述上顶面相垂直,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中分别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用于容纳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本体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本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上顶面的连接处,分别设有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的背面分别设有加强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隔热罩以机油滤清器总成外围轮廓为导向面安装在发动机上,合理的利用发动机的有限空间,不仅使发动机布置结构紧凑,而且能够防止大量的热量散布到机油滤清器周围,减少了对滤清器总成的热辐射,避免了对机油温度的影响,同时,减少了对橡胶密封垫片的热辐射,避免了泄油的发生,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与安全,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隔热罩还具有设计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发动机滤清器总成的隔热罩安装在发动机上的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发动机滤清器总成的隔热罩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动机,2排气歧管,3机油滤清器,4机油滤清器座,5隔热罩,6螺栓,7上顶面,8本体,9凸起面,10A第一支架,10B第二支架,10C第三支架,11螺栓孔,12加强筋,13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02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