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远红外炙疗器及远红外辐射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9864.7 | 申请日: | 201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6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未境;潘向东;袁美玲;唐志新;周荣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未境 |
主分类号: | A61N5/06 | 分类号: | A61N5/06;C09K3/0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罗玉荣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炙疗器 辐射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理疗工具,具体是一种远红外炙疗器及远红外辐射材料。
背景技术
中医炙疗,灼热皮肤促进血流、疏通经络,导药入体,防治疾病,有数千百年的历史,因良好的效果、价廉,大众乐用。传统的方法是手持含药炙条,点燃后熏灼患部或体表穴位,操作繁琐,常需两人协作,功效较低,特别重要的是点燃艾条(药条)污染空气(室内小环境废气积聚,二氧化碳增多,氧气耗失,还混杂一些挥发性有机物)浓厚烟臭难消,感受气闷,长时间接受有损健康,还常有燃炙灼伤、炙后处理等安全问题。为此,多年来很多人做了研究改进,如无烟艾条,各种炙疗器,温炙器,磁炙器等等,但存在不少缺点:
1、金属、塑料、竹、木或陶瓷制成的炙器,其特点是:(1)炙器内装入传统艾/药条,点燃后外壳发热,不能控制,易灼痛(伤)皮肤;(2)常有烟灰漏出有时也可灼痛皮肤;(3)使用几次后就产生油烟沉积在器内,不易消除,烟臭浓重;(4)炙器内配置的金属细件,燃烧后用不久就损坏;(5)仍有烟气污染室内空气;
2、加磁炙器:与磁场一起作用是否协同或干涉?尚缺科学根据,同样存在上述炙器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省力、效率高,不污染环境,又可以多向转动,适于体表各部位应用的远红外炙疗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远红外炙疗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端口的远红外辐射材料载体、设置在该载体上的远红外辐射材料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热源和定向反射杯。
所述壳体要求耐热、隔热又通气,内层为金属,外层包裹橡胶或改性塑料,周围开有通气孔,使外壳温度低于50℃,以手触摸能忍受不灼痛为宜。
所述远红外辐射材料载体为耐高温特制玻璃或经过处理的铝片,该载体上牢固着远红外辐射材料。
所述热源为低瓦数(20W-35W)高能卤素灯或电热陶瓷发射管与插座配装组成,电线用蛇形管保护并支撑,可多向转动。使用时,接电源220V经变压为12V或通过可控硅输出,也可用12V充电器供电。
所述定向反射杯定向加热载体,减少周围散热。
所述远红外辐射材料是以氧化锆系为主,配以铁、锰等氧化物,通过球磨(粒度320目以上)或纳米技术处理制成的固溶体,其辐射光波为3-15μm。
本炙疗器远红外辐射热在50mm处、波长1-14μm段测定的辐射强度27.2毫瓦,深透皮下组织,加药导入良好,具有改善血行,激活细胞,优化机体代谢,调节免疫力,修复失调机能,促进康复等生理功能,对人体保健与康复有明显作用,与红外线灯比较表明,显著优于红外线灯,详见表1:
表1:远红外辐射热与红外线灯比较(50mm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未境,未经王未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98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