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下腹痛和痛经的复方中药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8798.1 | 申请日: | 201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2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冯冬兰;王改敏;李改非;吴明柯;李玉柱;刘宛丽;张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冬兰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8 | 分类号: | A61K36/9068;A61P15/00;A61K31/045;A61K31/125;A61K31/1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306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子宫 内膜 异位症下 腹痛 痛经 复方 中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下腹痛和痛经的复方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下腹痛和痛经的复方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的复方中药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的其他部位时所致的一种疾病,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异位内膜可种植在身体的许多部位,种植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下腹痛和痛经多见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深部及直肠区域,以盆腔中部居多。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出血,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在这些区域形成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或形成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引起疼痛的因素可能与内异症形成的结节、包块在月经期体积增大,压迫位于该部位的感觉神经而导致疼痛,或内异症病变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以及盆腔粘连的范围等有关。内异症患者中87.17%有痛经,71.13%有下腹痛,57.14%有全腹痛。继发性渐进性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由于其程度剧烈,常导致患者难以忍受,异常痛苦,部分患者经常下腹痛,经期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临床上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临时止痛的方法,如用布洛芬(200mg,1日3次口服)、消炎痛(25mg,1日3次口服)等,疼痛消失后停药,治标不治本;或用激素类药物来缓解病症,使异位内膜萎缩,遏制病灶发展,以消除或缓解疼痛,如妈富隆(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每日1片,连服21天停药,连续服用3~6个月)、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连续6个月)、Gn-RH(3.75mg,每月1次,连续6个月)等,但副作用大,停药后复发率高;或运用手术直接去除病灶或手术药物联用。如手术加米非司酮、手术加孕三烯酮等,但手术也很难彻底清除异位内膜,术后的复发率较高,手术的并发症不能被患者接受。中医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概括为瘀血阻于冲任、胞宫,治疗多从活血化瘀着手,或兼以益气、清热、利湿、补肾、行气、温经散寒等法,治疗途径有中药内服、灌肠、肛门栓塞、直肠滴注、针刺、药灸、耳压、贴敷等法及中药内服加灌肠、中药内服加肛门栓塞、中药灌肠加激素口服、中药内服加激素、推拿-药敷-隔药灸、中药阴道-直肠用药等综合疗法,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大多疗程长,口感差,见效慢,费用高,副作用大,患者难以坚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下 腹痛和痛经的外治复方中药。从下腹部给药温经散寒,宣散水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盆腔腹膜异位病灶的消散吸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下腹痛和痛经,经济方便,副作用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所述的复方中药组成和用量为:附子20~40g、桂枝10~30g、川椒10~30g、小茴香5~15g、大葱400~500g、麻黄4~8g、生姜80~120g、透骨草20~40g、凤仙草20~40g、当归10~20g、血竭4~8g、乳香10~20g、没药10~20g、冰片0.8~1.2g、樟脑0.8~1.2g和适量醋。
本发明使用时,先将附子20~40g、桂枝10~30g、川椒10~30g、小茴香5~15g、麻黄4~8g、透骨草20~40g、凤仙草20~40g、当归10~20g按处方用量称取,粉碎,过60~80目粗箩,再将血竭4~8g、乳香10~20g、没药10~20g、冰片0.8~1.2g、樟脑0.8~1.2g以研钵研成细面,将以上两种药粉混合均匀,备用,用时称大葱400~500g,切成1~2cm长的小段,称生姜80~120g,剁碎,将葱、姜、药粉一起倒入盆中,用醋拌匀,以潮为度,装入布袋,隔水蒸25~30分钟后即成,趁热外敷下腹部,药袋下方要衬1~2层毛巾,以防药物过热烫伤腹部,上方要以塑料袋遮盖,塑料袋上方可加盖棉垫,以增强保温效果,防止药气散失。经后每天1次,每次1小时左右,1付药可蒸用7次,每月3~4付为1疗程,可用至经期痛经发作之时,如经量过多则需停药,根据病情可选用1-3个疗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是针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下腹痛、痛经而设,尤其适合于寒凝血瘀湿阻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腹部敷药主要选取附子、桂枝、川椒、小茴香温经散寒;大葱、麻黄、生姜、透骨草通阳宣散水湿;凤仙草、当归、血竭、乳香、没药、冰片、樟脑、醋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诸药合用温经散寒,宣散水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从腹部向盆腔渗透,加速异位病灶的消散吸收,从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下腹痛和痛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冬兰,未经冯冬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87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