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动力型蓄电池外螺纹式极柱连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6997.9 | 申请日: | 2012-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9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孙庆;沙树勇;代云飞;周寿斌;王彩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徐激波 |
地址: | 225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动力 蓄电池 螺纹 式极柱 连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组装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动力型蓄电池外螺纹式极柱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常用的具有外螺纹式极柱的动力型电池在进行串并联连接时连接方式为连接片用螺母直接紧固。此种方式操作简单,只需要使用简单的工具(扳手)即可完成整个连接过程。目前有外螺纹式极柱的动力型电池的极柱连接主要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1. 连接片与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从而使得接触内阻较大。此种连接方式中,连接片与极柱的接触面积,取决于螺母与连接片以及连接片与极柱底部平台部分接触的最小面积。一方面,螺母的有效接触面积较小,另一方面,通常所用的外螺纹式极柱较粗,其平台部分也较小,因此导致整体的有效接触面积较小,使得连接内阻较大。
2. 当螺母、连接片、极柱平台部分三个区域只要任何一个区域有轻微的不平整或是错位,则其有效接触就有可能从整体面接触变为部分面接触甚至是点接触,此时的接触内阻较则正常接触内阻大很多,严重时将导致极柱过热,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以上目前采用连接片直接用螺母紧固的方式并非外螺纹式极柱电池的理想的连接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减小连接内阻又无接触不良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优点的用于动力型电池外螺纹式极柱连接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采用套筒紧固的方法将极柱与事先已用导线连接好的锥形接头紧密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串并联的效果,最后在紧固套筒与极柱接触的螺纹处点上胶进行防松动处理。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极柱与连接体之间不但保留有传统方式所具有的单纯的平面接触,而且还充分利用极柱内部空间,采用内部锥形面接触,这种做法在极大的增加了有效接触面积的同时也消除了平面的不平整而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
一种用于动力型蓄电池外螺纹式极柱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制作两个带有锥形孔的外螺纹极柱;
(2) 制作两个与极柱锥形孔相适配的相应的锥形接头,极柱锥形孔与锥形接头的锥形面锥度一致;
(3) 制作两个上下贯通且内部设有螺纹的紧固套筒,紧固套筒内部螺纹与极柱的外螺纹相适配;
(4) 使用一根连接导线同时穿过两个紧固套筒,连接导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锥形接头的锥底连接;
(5) 将两个锥形接头分别插入两个极柱的锥形孔中;
(6) 通过紧固套筒内部螺纹与极柱的外螺纹,用工具旋转紧固套筒与极柱紧固连接;
(7) 在紧固套筒与极柱连接的螺纹处和紧固套筒的上表面孔处进行点胶防松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套筒和锥形接头为铸造件。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导线与锥形接头之间采用锡焊或用象鼻子机械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锥形接头的锥形面角度小于30度。
本发明首先将两个紧固套筒穿过导线,导线两端再分别连接好两个锥形接头,然后将锥形接头放置到对应极柱的锥形孔中,旋转紧固套筒使得锥形接头与极柱间紧密接触,最后再通过在紧固套筒与极柱连接的螺纹处或者紧固套筒的上表面孔处进行点胶防松处理使其达到防止松动的目的。本发明不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用这种方式无需复杂的设备,且能极大地减小电池组间的连接内阻和消除接触不良的隐患,对于具有外螺纹式极柱的电池是一种很理想的组装方式。
本发明中的极柱连接方法适用于具有外螺纹式结构极柱电池的连接。
有益效果:
1. 本发明采用锥形接头连接可代替现有连接片连接用于动力型电池的组装,满足动力电池的各项性能要求,而且还极大地降低了接触内阻;
2. 本发明工艺完全消除了连接片连接可能存在的连接安全隐患;
3. 采用锥形孔连接的与传统连接片连接其操作简便性相当,接触电阻小无安全隐患,不会影响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容量、循环性能以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连接方法中电池极柱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连接方法中紧固套筒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连接方法中锥形接头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连接方法的连接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69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家居网关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用于平板电脑的屏幕镜像无线传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