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6776.1 | 申请日: | 201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0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代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代树明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烟气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环保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预热器、热水器等各种余热利用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炉、窑等工业产品的烟气尾部,以便于回收烟气余热,降低能耗损失、节约能源,很多工业产品的烟气尾部安装空气预热器后又必须安装热水器才能完全回收烟气中的余热,现有技术产生热空气和产生热水是由两个独立的设备来完成的。空气预热器是回收加热炉烟气余热的节能设备,具有多种结构形式:热管式、光管式、翅片管式、强化管式、回转式,这些型式各有优缺点,换热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制造、运输、安装、管理的成本会增大,使工业产品的烟气余热利用难以推广普及,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余热利用设备不能同时产生热空气和热水、换热效率低的技术难题。提供一种既能进产生热空气又能产生热水、换热效率高的新型烟气余热回收设备装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制造、运输、安装、管理成本。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由进烟口、出烟口、冷空气进口、热空气出口、壳程、隔板、进水集箱、出水集箱、换热管组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集箱位于壳程上部,出水集箱位于壳程下部,进水集箱、出水集箱由位于壳程内部的换热管组件相连接;壳程外部接有进烟口、出烟口、热空气出口和冷空气进口。
隔板将壳程分为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
换热管组件外部具有密闭腔体,密闭腔体内含有一半的超导液,另一半为真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新型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传统的空气换热器和热水器相比,由于传统的热水器主要受热部件内置于壳程内部,减少了传统的热水器的外部壳体的制作,耗钢量少,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作成本;内部换热管含有超导液,使得水与空气能够同时进行吸热,并且换热效果好,提高了整体的效率。新型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使用,使得烟气尾部余热回收系统中减少了一个设备,减短了安装周期、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烟口2、隔板3、热空气出口4、进水集箱5、换热管组件6、冷空气进口7、出烟口8、超导液9、出水集箱、10壳程、11密闭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发明它包括位于10壳程上部的4进水集箱,与4进水集箱相连的是位于10壳程内部的5换热管组件,5换热管组件外部11密闭腔体内含有一半的8超导液,另一半为真空,5换热管组件下部连接的是9出水集箱,10壳程外部接有1进烟口、7出烟口、3热空气出口和6冷空气进口,2隔板将10壳程分为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高温烟气从1进烟口进入10壳程内部,快速冲刷5换热管组件,5换热管组件11外部密闭腔体内含有一半的8超导液,另一半为真空,8超导液位于5换热管组件的底部,高温烟气的热量传给5换热管外部11封闭腔体内的8超导液,烟气温度迅速降低并从7出烟口排出。8超导液吸收大量的热量体积迅速膨胀并且向上运动,同时8超导液将热量传给从4进水集箱流进5换热管组件内部并向下流动的冷水,冷、热流体逆流流动,加强了换热效果,提高了换热效率,冷水吸收大量的热量变成热水,并且进入9出水集箱并流出外界,最后8超导液充满5换热管组件外部11密闭腔体的上部,此时来自外界的冷空气从6冷空气进口进入10壳程上部,高速冷空气冲刷5换热管组件,并且迅速的吸收5换热管组件外部11密闭腔体的上部里面的8超导液的热量,大量吸热后冷空气迅速升温成为符合使用要求的热空气,并从3热空气出口排出。5换热管组件11外部密闭腔体的上部里面的8超导液大量放热后体积迅速变小,由于重力作用降落到5换热管组件的底部,如此循环往复,使得8超导液不断地大量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并且将热量同时传给冷水和冷空气,生成符合使用要求的热水和热空气。
本发明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产生热空气同时产生热水,区别于传统的一种设备只能起到一种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制造、运输、安装、管理的成本,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代树明,未经代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67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