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装置及封包反遮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6383.0 | 申请日: | 2012-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8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蔡宗谕;简均哲;林奕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W28/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陆勍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装置 封包 反遮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用于一网络系统的无线装置以及一种封包反遮罩(de-masking)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无线装置以及一种用以基于循环冗余检查(cyclic redundancy check)而将一封包反遮罩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相继开发出各种通信网络技术以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
网络系统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在于,无线装置与基地台能够彼此传送封包而不会造成混淆或含糊(ambiguity)。亦即,一无线装置/基地台需要能够判断一封包是否被指定传输予己。然而,随着无线装置/基地台数目的增加,用于判断一封包是否属于某一特定无线装置的现有方法可能不再适用。由于现有方法的缺点,一网络系统须对其可容纳的无线装置/基地台的数目加以限制,以防止造成混淆或含糊。
对于许多无线通信应用而言,不可避免地需扩张网络系统。因此,对于一扩张的网络系统,亟需提供一种用于使无线装置/基地台辨识其自身的封包而避免造成混淆或含糊的机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装置及一种封包反遮罩方法。
本发明的无线装置用于一网络系统并包含一接收单元及一处理单元。该接收单元用以自该网络系统的一基地台接收一封包。该封包包含一数据部及一循环冗余检查部。该处理单元电性连接至该接收单元,并利用以数个预定位元将该循环冗余检查部及该数据部的至少一个所选位元反遮罩而产生一经反遮罩的封包。该处理单元更判断该经反遮罩的封包已通过一循环冗余检查,并接着于该判断之后接受该封包。
本发明的封包反遮罩方法用于一网络系统的一无线装置。该网络系统包含一基地台及该无线装置。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令该无线装置自该基地台接收该封包,该封包包含一数据部及一循环冗余检查部(cyclic redundancy check portion);(b)令该无线装置利用数个预定位元将该循环冗余检查部及该数据部的至少一个所选位元反遮罩而产生一经反遮罩的封包;(c)令该无线装置判断该经反遮罩的封包通过一循环冗余检查;以及(d)令该无线装置接受该封包。
经由这些预定位元,本发明不仅可对该循环冗余检查部中的位元且亦可对该数据部中的该至少一个所选位元执行遮罩及反遮罩的动作。因遮罩及反遮罩并不仅限于该循环冗余检查部中的位元,故相较现有技术,该网络系统能够容纳更多的无线装置。
为让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更易理解本发明的特征,下文将配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技术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为本发明的一网络系统的示意图及功能方块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封包的结构;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封包的结构;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封包的结构;
图5为本发明的方法的一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方法的一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以及
图7为本发明的方法的一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网络系统
10:无线装置
12:接收单元
14:处理单元
20:基地台
P:封包
P1:数据部
P2:循环冗余检查部
P11:类型栏位
P21:非站台辨识码遮罩栏位
P22:站台辨识码遮罩栏位
SB:所选位元
SB1:所选位元
SB2:所选位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无线装置及封包反遮罩方法。然而,这些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需在如这些实施例所述的任何具体环境、应用或特定方式中方能实施。因此,关于这些实施例的说明仅为阐释本发明的目的,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需说明者,在以下实施例及随附图示中,与本发明非相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绘示。
图1A及图1B分别绘示本发明的一网络系统1的示意图及功能方块图。网络系统1包含一无线装置10及一基地台20。无线装置10可为一机器对机器(machine-to-machine;M2M)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未经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63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