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息空间中基于实体自身特征的网络基因识别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3567.1 | 申请日: | 2012-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4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南杰;孙君;赵海涛;顾成杰;李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亿迪纳数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0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息 空间 基于 实体 自身 特征 网络 基因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CS(Cyber Space,信息空间)中通过使用网络实体自身的物理或虚拟的客观属性信息来实现一致的、基于自身特性的身份标识(ID)的技术,尤其涉及根据Cyber中实体抽象的端、管、云协议栈序列(单协议栈、协议栈组合、或其组合序列等)和用户属性、协议栈序列中的动态属性、协议栈序列中的静态属性所构成的实体可信标识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在CPS(Cyber Physical System,网络物理空间)中,没有身份认证的Cyber Space网络处于一种匿名和无序的状态。服务对用户一无所知,用户之间也无法相互信任。用户可以享受到的是一些服务级别低的,信任度低的服务。随着互联网服务向着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网络泛在、云计算、宽带移动、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等纵深领域应用时,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和尖锐,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商业角度来看,忽略全局效益的局部优化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多,也让整个网络世界越来越混乱,成本不断提升。
例如,基于PC的网络IP地址并不能用来唯一地标识一部移动电话,但移动电话将是一部移动电脑;采用E163、E164等标准号码并不能唯一性地标识一部汽车(当汽车有了大量的ECU后,在CS中也是一部PC和移动终端);IPv6可以标识到每一粒沙子,但是当把一粒沙子从中国搬迁到美国,就无法寻址,因为无法把IP地址与沙子还是金子的标识进行唯一捆绑,IP无法实现标识与地址分离,所以IPv6空间再多,也根本不能胜任物联网、泛在网的标识应用;RFID也被大量地用于“标识”功能,但那只是一种“标签(Tag)”,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全网可信标识(Trusted ID),同时还要借助很多其它成本和功能。
因此,单一维度的信息无法完成对某一事物的唯一识别,因为维度不够,无法对同一用户在多个系统间的多样化功能与多模态进行统一鉴权和身份验证,以及对用户行为进行全息性地分析、对用户信息进行共享,网络中的系统很难从权威机构得到用户的真实、可靠的属性数据,从而造成了可信标识应用与发展的停滞不前。
光学识别(如条码)技术和电磁学识别(如RFID)技术等也存在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高和易毁、易消失、不易携带和抗干扰能力差等多种弊端。在物联网、泛在网、互联网深度透明要求的今天,对于一种网络可信、可用、标准、“你就是你”的方式来标识网络实体的需求就十分迫切,这也将成为所有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核心问题。
目前还尚未找到一种可以适用于所有系统应用的网络标识和识别技术,现代的CS应用有对CS和PS实体相互映射和捆绑的需求,实名是唯一的、匿名也是唯一的,且实名与匿名可一一对应,实现可信身份的唯一标识与识别。
因此,在CPS中实现统一的、本我的身份认证和识别是解决现有Cyberspace信息网络空间中网络安全和资源共享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多年来,在信息网络系统中,基于IP地址、e163/164、RFID、URL、私有协议和私有规定等编码方式来标识的技术不胜枚举,但它们都无法解决标准型、普适性、唯一性(防欺诈)、有效性等根本问题。它们都是一些赋值标识,所以标准性无法解决;它们也都是一些局部标识,只解决网络某些层次的问题(如IP跟踪,只解决3层中的问题,无法跨层标识和做到用户标识),故不具备普适性;同时又大多数是标识与地址捆绑型,所以无法满足Cyber空间的不确定性和互联网业务规律。
美国政府关于“网络空间可信标识国家战略”NSTIC[1]可以大致概括地阐述了多年来本领域的追求和研究背景、面对的挑战、和存在的困难。
参考文献:
[1]NSTIC:NSTIC:National Strategy for Trusted Identities in Cyber Space,April,2011,White House
[2][通信指纹系统及通信指纹采集、管理方法];中国专利号:200510135987.9。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的缺陷,提出一种使用网络实体的本我数据和天然属性进行身份识别的ID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信息空间中基于实体自身特征的网络基因识别方法,包括网络实体结构性信息的获取步骤、网络ID生成步骤、网络ID解析与验证识别步骤;
第一步,网络基因信息提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亿迪纳数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南亿迪纳数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35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板书液及其褪色水
- 下一篇:无焊接或铜焊的燃烧室端盖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