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670MW超临界塔式褐煤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3308.9 | 申请日: | 2012-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7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军;于泽忠;夏良伟;宋宝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1/08 | 分类号: | F22B31/08;F23D1/00;F22D1/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670 mw 临界 塔式 褐煤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670MW超临界塔式褐煤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燃用高水分、高挥发分、低热值的褐煤,常规的中速磨制粉系统不能够满足褐煤燃烧的要求,必须采用风扇磨制粉系统,采用锅炉烟气作为制粉干燥剂,才能保证锅炉安全、稳定的运行。
由于我国褐煤储藏主要在内蒙,矿区集中,储量大,大部分适宜于露天开采,因此在内蒙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加快建设大型褐煤大容量电站是势在必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大风箱结构的主燃烧器的670MW超临界塔式褐煤锅炉。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670MW超临界塔式褐煤锅炉,其组成包括:塔式布置的炉体,所述的炉体外圈具水冷壁,所述的水冷壁经过烟道连接空气预热器,所述的水冷壁通过汽水分离器连接储水箱,燃烧器安装在所述的水冷壁内侧四面墙上,所述的水冷壁内部从上至下依次布置有省煤器、低温再热器、二级过热器、高温再热器、末级过热器、一级过热器,所述的省煤器连接水冷壁,所述的水冷壁连接分离器,所述的分离器连接一级过热器,所述的一级过热器连接二级过热器,所述的二级过热器连接末级过热器,所述的低温再热器连接高温再热器。
所述的670MW超临界塔式褐煤锅炉,所述的烟道包括炉膛出口烟道,所述的炉膛出口烟道连接预热器入口烟道,所述的预热器入口烟道连中装有空气预热器,所述的一级过热器、二级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以及低温再热器、高温再热器均采用水平布置。
所述的670MW超临界塔式褐煤锅炉,所述的燃烧器包括SOFA燃烧器和主燃烧器,所述的水冷壁包括垂直管圈水冷壁及螺旋管圈水冷壁。
所述的670MW超临界塔式褐煤锅炉,所述的主燃烧器采用大风箱结构,由隔板将大风箱分隔成各个风室,在各风箱的出口处布置燃烧器喷嘴,燃烧器布置在炉膛水冷壁的四面墙上,呈八角切圆燃烧的八角布置,每角燃烧器分上中下三组,共计40只燃烧器,煤粉燃烧器为SOFA燃烧器、WR-夹心风式低NOx燃烧器。
所述的670MW超临界塔式褐煤锅炉,所述的塔式布置的锅炉受压部件都悬挂在大板梁上,而这些大板梁是由四根外形为2500X2500mm的主框架来支撑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安装在后面的主要锅炉排柱的钢结构上;锅炉结构是一个三维结构,地面形状为正方形,主要由四个垂直主框架组成;锅炉炉墙通过水平布置钢性梁连接起来,同时通过垂直钢性梁来固定。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应用于内蒙既充分利用了褐煤资源,避免了褐煤长途运输带来安全问题,大大降低发电成本而且也促进了内蒙地区及周边省份的经济发展,而且过剩电力可以源源不断输往到京、津唐、华北以及电力紧缺的南方等地区。
本发明满足了电力公司“节能减排”要求而特别研发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潜力,为国内首台、世界领先的产品。
本发明由于本身没有尾部烟道,因此所有的受热面均布置与炉膛内,而且每级受热面均采用水平布置。同时,为了满足受热面的吊管,从炉膛出口到省煤器出口,每级受热面的横向节距成倍减少。根据每级受热面的设计吸热要求,哈锅在过热器、再热器的布置上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了受热面的运行安全。
本发明超临界的褐煤锅炉与超临界的烟煤锅炉相比,锅炉的效率差在1.5%左右,而电厂效率差别约0.59%左右,供电煤耗差别约4.23 g/kw.h左右。相对于亚临界褐煤锅炉,电厂的效率、锅炉效率、供电煤耗大大的降低。
本发明通过对污染污排放量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投运脱硝装置的情况下,本工程的NOx排放量能够达到218.4mg/Nm3的标准,在同类机组中处于领先地位。相对于亚临界机组,考虑到SO2与NOX排放罚款及灰渣的处理与运费,每年可以节省将近500万左右。
本发明对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机组运行一年,相对于亚临界机组可以节约燃料费用约5670万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33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