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铰链轴向凸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2000.2 | 申请日: | 2012-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9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D·D·伯恩;P·M·欧布莱恩;C·B·弗吕奥夫;M·J·巴沙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软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1/04 | 分类号: | F16C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利鸣 |
地址: | 美国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铰链 轴向 凸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铰链轴向凸轮。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和便携式设备越来越普及,且许多都包括双显示器和/或相对于设备的手持基座打开和闭合的显示设备。例如,移动计算机设备可以被铰接以打开两个显示设备,每个显示设备被集成到设备壳体的一侧或一半中。然而,铰链机构可能包括相对复杂的旋转铰链和硬件组件来定位显示屏以供使用。铰链机构在配置在显示设备之间时也可能是突出的,和/或可能占用原本可用于实现更大显示设备的空间。用户通常想要尽可能小的设备以便于在口袋或包中携带,但也希望设备有更大的显示表面。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内容以便介绍将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的双铰链轴向凸轮的简化概念。本发明内容并不旨在标识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描述了双铰链轴向凸轮。在各实施例中,便携式设备包括与显示设备集成的第一壳体和可移动地耦合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用于相对于第二壳体打开和闭合,且第一和第二壳体可从大致零度(0°)的闭合位置旋转至大致一百八十度(180°)的打开位置,以及旋转经过大致三百六十度(360°)。双铰链用于可移动地耦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双铰链包括在打开位置下施加保持扭矩的轴向凸轮,该保持扭矩抵抗第一和第二壳体闭合。
在其它实施例中,便携式设备的第二壳体与附加显示设备集成,且该显示设备和该附加显示设备可在第一和第二壳体的打开位置下定位成彼此邻接作为表面显示器。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壳体的闭合位置下,这些显示设备可从该便携式设备的相反侧查看(在本文也被称为反书本模式)。双铰链包括铰链连杆,铰链连杆耦合轴向凸轮,并且铰链连杆被设计为用于安装到便携式设备的第一和第二壳体中。轴向凸轮每个都包括凸轮和凸轮从动件。凸轮之一与铰链连杆集成,且第二凸轮可从铰链连杆移除。第二凸轮可在铰链连杆被安装到便携式设备的第一和第二壳体中之后被组装到铰链连杆中。
在其它实施例中,双铰链可通过第一致动和第二致动顺序打开第一和第二壳体,以及逆序闭合第一和第二壳体。双铰链的轴向凸轮包括凸轮及从动件机构,所述凸轮及从动件机构之一在双铰链的第二半打开之前以较小的所施加扭矩打开双铰链的第一半,以及在双铰链的第二半闭合之前闭合双铰链的第一半。凸轮从动件之一的凸轮面具有与另一凸轮从动件不同的形状,且凸轮从动件的不同形状作用在凸轮上以施加较小扭矩。
附图说明
参考下面的附图来描述双铰链轴向凸轮的各实施例。在各附图中,使用相同的标号来指代相同的特征和组件:
图1示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双铰链轴向凸轮的示例。
图2示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双铰链轴向凸轮的另一示例。
图3示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双铰链轴向凸轮的扭矩图表。
图4示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用双铰链轴向凸轮实现的便携式设备的示例。
图5示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双铰链轴向凸轮的示例性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描述了双铰链轴向凸轮。在各实施例中,双铰链允许具有两个壳体部分的便携式设备(比如移动电话或计算机设备)打开至平面位置。轴向凸轮面向轴向致动,并且可被实现为用于摩擦/制动运动或用于过中心/双稳态运动。双铰链可用于将设备的第一壳体相对于该设备的第二壳体打开和闭合,且所述壳体部分可从大致零度(0°)的闭合位置旋转至大致一百八十度(180°)的打开位置。双铰链还可以用于将便携式设备的壳体部分相对于彼此旋转大致三百六十度(360°)。双铰链的轴线凸轮在打开位置下施加保持扭矩,该保持扭矩抵抗壳体闭合(比如来自对显示设备的触摸输入)。附加地,双铰链可以安装在设备中并且被隐藏而不出现在安装在显示设备之下的铰链机构的视图中,这还可以允许将设备设计为更薄。
尽管所描述的用于双铰链轴向凸轮的系统和方法的特征和概念可在任何数量的不同环境、系统、设备、和/或各种配置中实现,但是在下面的示例性设备、系统和配置的上下文中描述双铰链轴向凸轮的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软公司,未经微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2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