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环保复合增强聚丙烯建筑模板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7044.6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4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沈海军;李运祥;孟强;周游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鑫隆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51/06;C08L7/00;C08L9/06;C08L9/00;C08L21/00;C08K13/02;C08K3/22;C08K3/34;C08K5/14;C08J9/10;C08J3/22;E04G9/05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亚德专利事务所 42216 | 代理人: | 陈德斌 |
地址: | 4344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环保 复合 增强 聚丙烯 建筑 模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废旧轮胎精细胶粉和聚丙烯-二溴苯乙烯接枝共聚物改性的新型环保复合增强聚丙烯建筑模板,属建筑模板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建筑模板领域中,复合塑料建筑模板是一种不需要木材、钢材的建筑模板,它可锯、可钻、可刨、可钉、可焊接,并具有相应的强度,能满足建筑模板所必须具备的使用性能。塑料建筑模板与其他的材料模板相比,具有很多显著的优点:1、板面平整光滑,可达到清水混凝土模板的要求,脱模快速容易;2、耐水性和耐腐蚀性好,板材尺寸稳定;3、可塑性强,可以生产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规格的模板,模板表面还可以形成装饰图案,加工制作简单;4、可回收反复使用,施工应用整个过程中无环境污染。塑料建筑模板是一种节能型和绿色环保型的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塑料建筑模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市售的复合塑料建筑模板主要以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热塑性再生聚烯烃为基材,其中以再生聚丙烯热塑性聚烯烃为基材的塑料建筑模板,一般被称为强塑聚丙烯建筑模板。聚丙烯树脂是当今五大塑料品种中发展最快的一种,是一种乳白色蜡状物,无毒、无味、无臭,密度为0.90~0.91g/cm3,性能优良,价格便宜,但制品具有热胀冷缩系数大,低温时易变脆、不耐磨、易老化等缺点。因此强塑聚丙烯建筑模板虽然具有无毒、比重轻、耐腐蚀、耐高温及原料廉价易得等优势,但由于采用再生聚丙烯树脂为基材,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用作墙柱模板时模板的强度和刚度达不到要求,模板的热胀冷缩系数大以及施工时电焊渣易烫坏面板等,这就需要调整塑料模板的配方,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强塑聚丙烯建筑模板的综合性能。
另一方面,随着橡胶工业的发展,大量使用天然橡胶和石油资源,使可利用的天然资源在不断减少,但随着汽车用量的剧增,世界上每年又有大量的废旧轮胎在产生,因废旧轮胎属于热固性聚合材料,废弃后很难降解,容易形成严重的黑色污染和火灾隐患,使得废旧轮胎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人们也正在寻求多种办法来回收利用它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废旧轮胎精细胶粉和聚丙烯-二溴苯乙烯接枝共聚物通过反应挤出原理,对强塑聚丙烯建筑模板进行物理共混和化学改性,不仅改善强塑聚丙烯建筑模板的综合性能,还开辟了回收利用废旧轮胎的新领域,使废旧轮胎可循环再生使用;原料廉价易得,生产简单安全,质量和环保均达到工业化生产条件的新型环保复合增强聚丙烯建筑模板。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新型环保复合增强聚丙烯建筑模板,它由上下表面层和微发泡芯层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表面层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再生聚丙烯粒料 50%~70%,
600~1200目的氢氧化铝 20%~40%,
聚丙烯-二溴苯乙烯接枝共聚物 5%~15%,
7#白油 1%~5%,
硅酮 0.5%~2.5%,
抗氧剂1010 0.1%~0.5%,
辅助抗氧剂DLTDP 0.1%~0.5%,
UV-531 0.2%~0.8%;
所述的微发泡芯层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用废旧轮胎精细胶粉改性再生聚丙烯的母粒 85%~95%,
600~1200目的陶土 1%~10%,
7#白油 1%~5%,
发泡剂AC 0.1%~1%,
KZ-110催发泡稳定剂 1%~6%;
所述的用废旧轮胎精细胶粉改性再生聚丙烯的母粒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再生聚丙烯粒料 55%~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鑫隆塑业有限公司,未经湖北鑫隆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70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