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插秧机秧箱左右间歇横移用螺旋轴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0836.0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0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魁;张长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永魁;张长清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F16C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84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插秧机 左右 间歇 移用 螺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农业机械,主要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上驱动秧箱左右间歇式横移用的螺旋轴。
背景技术
水稻插秧相邻秧行的相邻秧苗前后交叉错位插秧是近年来提出的先进农艺技术,农民俗称拐子苗插秧。由于拐子苗插秧改变了以往插秧机插秧平行递进式的插秧摆放位置,拉长了秧苗的行间株距,从而在同样单位面积上提高了秧苗的通风、透光、升温能力,对秧苗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十分有效。
目前,实现拐子苗插秧均以人力手工来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生产成本高;而且作业质量也不高。现用的各种结构和型号的水稻插秧机,包括传统的等行距水稻插秧机和近年来开始研发的宽窄行水稻插秧机,由于其驱动秧箱左右横向移动用螺旋轴结构设计上的问题,也只能完成相邻秧行的相邻秧苗平行递进式插秧作业。不能满足相邻秧行的相邻秧苗前后交叉错位插秧(农民常说的拐子苗插秧),制约了该项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结合水稻相邻秧行的相邻秧苗前后交叉错位插秧的农艺需求,设计提供一种新结构的水稻插秧机秧箱左右间歇横移用螺旋轴,达到既能适应传统等行距插秧机完成相邻秧行的相邻秧苗前后交叉错位插秧的作业使用;更能适应宽窄行水稻插秧机(拉长窄行行间株距)完成相邻秧行的相邻秧苗前后交叉错位插秧的使用,促进新农艺技术能在机械化作业中推广应用,达到提高水稻作物产量的目的。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插秧机相邻两行栽植臂的两个秧爪工作角度相差180°配装,这样在作业过程中相邻两行的秧爪就会一个秧爪取秧时、相邻行的秧爪正在插秧,交替递进式取秧和插秧,实现了水稻相邻秧行的相邻秧苗前后交叉错位插秧的农艺要求。
在本发明创造此种栽植臂配装新创意的前提下,虽然实现了相邻秧行的相邻秧苗前后交叉错位式插秧,但是在传统插秧机的螺旋轴沟槽传动秧箱左右横移的条件下就会产生一行的栽植臂秧爪取秧位置正常正确,而相邻行的栽植臂秧爪因为取秧角度相差180°,所以相邻行取秧位置会随着秧箱持续匀速横移造成在秧毯上的取秧错位,造成偏取秧,少取秧和漏取秧。
本发明创造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水稻插秧机秧箱左右间歇横移用螺旋轴,在螺旋轴表面上对称设置螺旋方向相反的用于秧箱左横移、右横移螺旋沟槽、和与螺旋沟槽间隔连接的与轴心线垂直的用来停止秧箱横移的沟槽。所述的螺旋轴沟槽能在螺旋轴旋转带动沟槽里滑套上指销驱动秧箱横移或停止横移,指销在螺旋沟槽里运行时驱动秧箱移动、在垂直于轴心线的沟槽里运行时不驱动秧箱移动(此时也是栽植臂秧爪取秧的正确位置),这样就在秧箱停止横移的时候赢得了足够的时间使相邻两行栽植臂秧爪先后各一次在相同的秧箱间歇停顿位置上完成了正确位置的取秧作业,从而实现了相邻秧行的相邻秧苗交叉错位式插秧目的。所述的螺旋沟槽和垂直轴心线沟槽在实现秧箱间歇式左横移和间歇式右横移的行程路线首尾相接,形成闭合式往复循环沟槽线路。
本发明创造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合理,驱动运行可靠,适用机型广,通用性强,满足了等行距水稻插秧机和宽窄行水稻插秧机完成相邻秧行的相邻水稻秧苗前后交叉错位插秧的作业需要,促进了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水稻插秧机秧箱左右间歇横移用螺旋轴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向视图;
图3是图2的展开示意图,即水稻插秧机秧箱左右间歇横移用螺旋轴局部展开示意图;
图4是图3的水稻插秧机秧箱左右间歇横移用螺旋轴的滑套上指销在沟槽里行程示意图;
图5是相邻行间秧苗平行递进式插秧示意图;
图6是相邻行间秧苗前后交叉错位插秧示意图。
图中件号说明:
1、螺旋轴、2、秧箱停止横移间歇用沟槽、3、秧箱左移螺旋沟槽、4、秧箱右移螺旋沟槽、α1秧箱横移段、α2秧箱间歇段、α3秧箱横移段α4秧箱间歇段。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永魁;张长清,未经宋永魁;张长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08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