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岩心结构的玻璃介质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9334.6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7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赵濉;黄海耀;靳志强;宫清涛;赵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心 结构 玻璃 介质 模型 | ||
1.一种仿岩心结构的玻璃介质模型,包括第一进液池、第二进液池、玻璃基片、玻璃盖片、排液孔、排液池、排液池水道、仿岩心结构的微观孔道、第一进液孔、第二进液孔、微气泡生成模块和微气泡分裂模块;其特征是:
在所述玻璃基片的一端分别刻蚀有第一进液池和第二进液池,在所述玻璃基片的另一端分别刻蚀有排液池和排液池水道,且排液池水道与所述排液池相连通;在所述第一进液池和第二进液池与所述排液池之间的所述玻璃基片上刻蚀有仿岩心结构的微观孔道,在所述第一进液池和第二进液池与所述仿岩心结构的微观孔道之间刻蚀有所述微气泡生成模块,在所述微气泡生成模块与所述仿岩心结构的微观孔道之间的所述玻璃基片上刻蚀有微气泡分裂模块;所述玻璃盖片封接在所述玻璃基片上;所述玻璃盖片的一端开有第一进液孔和第二进液孔,且第一进液孔与所述第一进液池相连通,第二进液孔与所述第二进液池相连通;所述玻璃盖片的另一端开有所述排液孔,且所述排液孔与所述排液池相连通;
所述第一进液池和所述第二进液池分别与所述微气泡生成模块相连通,所述微气泡生成模块与所述微气泡分裂模块相连通;
所述微气泡分裂模块与所述仿岩心结构的微观孔道相连通;所述排液池水道位于所述仿岩心结构的微观孔道与所述排液池之间,并与二者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岩心结构的玻璃介质模型,其特征是:所述仿岩心结构的微观孔道是宽细不均的孔道,其中孔道的宽为10~150微米,深为5~1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岩心结构的玻璃介质模型,其特征是:所述微气泡生成模块为“T”形管结构,组成“T”形管结构的纵向孔道的深度为5~10微米,宽为10~20微米;组成“T”形管结构的两条横向孔道的孔径都是5~8毫米长的直线孔道;所述两条横向孔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池和所述第二进液池相连通,且与第二进液池相连通的横向孔道以垂直方式与所述微气泡分裂模块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岩心结构的玻璃介质模型,其特征是:所述微气泡分裂模块为“U”形孔道结构,所述“U”形孔道的底部是宽度为10~20微米的细直线孔道,所述细直线孔道长的1/7处与所述微气泡生成模块的横向孔道以垂直方式相连通,所述细直线孔道的两端分别由等边三角形孔道过渡与粗孔道相连通,所述粗孔道的宽度为60~100微米;所述细直线孔道和所述粗孔道的深度均为5~10微米;所述微气泡分裂模块由粗孔道与所述仿岩心结构的微观孔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岩心结构的玻璃介质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排液孔、所述第一进液孔及所述第二进液孔的孔径都为1.8~2毫米,孔深都为2.3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岩心结构的玻璃介质模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进液池和第二进液池的直径都为4~5毫米,深度都为5~10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岩心结构的玻璃介质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排液池为圆形液池,所述圆形池的直径为4~5毫米,深度为5~10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岩心结构的玻璃介质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排液池水道是一矩形排液道,所述排液池水道的长为4~5毫米,宽为0.8~1.2毫米,深度为5~10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933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