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氧化钼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009216.5 申请日: 2012-01-12
公开(公告)号: CN102569813A 公开(公告)日: 2012-07-11
发明(设计)人: 赵海雷;夏青;杜志鸿;王捷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H01M4/62 分类号: H01M4/62;H01M4/48
代理公司: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代理人: 皋吉甫
地址: 100083***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锂离子电池 氧化钼 复合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新材料和电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放电比容量的MoO3-C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凸显,新型能源的探索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新能源的先驱——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目前,笔记本手机等都趋向于便携化小型化,使得更高比容量的电池成为研究的热点。

商业上广泛应用的石墨类碳负极材料存在着一些弊端:碳电极的电位与金属锂的电位很接近(100 mV vs. Li+/Li),表面易析出金属锂形成枝晶,存在安全隐患;首次放电过程中与电解液反应生成SEI膜,首次库仑效率低;锂离子反复脱嵌过程中,材料结构受到破坏导致比容量衰减,降低了其循环使用寿命;最重要的是它的理论比容量很低,只有372 mAh/g。于是,新型负极材料已经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

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Si、Sn、Sb、Ge、Pb、Bi 等合金材料。相对于碳材料,金属材料一般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同时与电解液有较好的相容性,但是在锂的脱嵌过程中通常会引起较大的体积膨胀,造成电机粉化失效,使电池循环性能较差。另外,金属材料和碳材料的复合负极也是热点之一,但是通常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出以MoO3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MoO3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117 mAh/g),安全性和首次库仑效率高。除此之外,MoO3具有十分稳定的一维层状结构,便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MoO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缺点:它的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较差。目前主要提出下列方法来进行改善:

(1)引入高导电相,通常与碳复合。氧化钼的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较差,引入碳可以提高氧化钼的导电性。M.F. Hassan 等人合成MoO3纳米线,之后与碳复合,合成MoO3-C负极材料,在0.1 C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比容量在前10次略有衰减,但是之后缓慢回升,到50次循环时达到1064 mAhg-1,循环稳定性优良(M.F. Hassan , Z.P. Guo , Z. Chen , H.K. Liu, Carbon-coated MoO3 nanobelts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95 (2010) 2372–2376)。Tao Tao 等人利用球磨将纳米氧化钼弥散到碳母体中,制备MoO3-C负极材料。当两者质量比1:1时,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120次循环时仍有700 mAhg-1(Tao Tao , Alexey M. Glushenkov , Chaofeng Zhang , MoO3 nanoparticles dispersed uniformly in carbon matrix: a high capacity composite anode for Li-ion batteries, J. Mater. Chem.,2011,21,9350)。

(2)制备纳米级颗粒,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提高材料的离子导电性。Se-Hee Lee 等人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MoO3颗粒,直径在3~50 nm之间。该负极材料充放电循环中几乎没有容量衰减,在C/2 的电流密度下,150次循环时仍有630 mAhg-1(Se-Hee Lee , Rohit. Deshpande , Daniel Benhammou , Phil A.Parilla , A. Harv Mahan , Anne C. Dillon,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for advanced energy applications, Thin Solid Films 517 (2009) 3591–359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颗粒细小、粒径分布均匀、形貌规整,具有相对较高的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的MoO3-C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92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