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光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8338.2 | 申请日: | 2012-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8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G02F1/13357;F21Y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曾红 |
地址: | 361102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可以提升亮度均匀性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缩写为BLU)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缩写为LCD)产品的重要装置之一,目前已普遍应用于数字相机、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缩写为PDA)、计算机监视器以及平面电视等相关产品上。一般而言,背光模组(BLU)大多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包含有光源、导光板、反射片、扩散板以及数种光学膜片或棱镜片。
导光板的作用在于引导光源产生的光线的散射方向,用来提高面板的辉度,并确保面板亮度的均匀性,以将背光模组(BLU)中的点光源或线光源转换成面光源而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由于发光二极管(LED)的出光角度有限(120度左右),因此光线进入导光板的角度也有限,导致在发光二极管(LED)的出光角度范围内亮度偏高,出光角度范围外亮度偏暗,即热斑(Hot Spot)现象(不管是入光侧有无微切割处理皆会有热斑(Hot Spot)存在)。
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背光模组(BLU),使发光二极管(LED)出射光入射至导光板的角度较大,以减轻热斑(Hot Spot)现象,使面板的亮度更加均匀,是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着手解决的一项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发光二极管(LED)的出光角度有限(120度左右),造成光线进入导光板的角度也有限,进而导致在发光二极管(LED)的出光角度范围内亮度偏高,出光角度范围外亮度偏暗这一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
依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中,包括:
导光板,包括:
一入光面,具有至少一自所述入光面向内渐缩的封闭式凹陷结构,所述凹陷结构侧壁具有同心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的棱线与谷线与所述入光面平行;
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垂直相连;以及
底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以及
光源,邻近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光源对应所述凹陷结构。
优选地,所述凹陷结构为锥状凹槽。
优选地,所述凹陷结构为圆锥状凹槽。
优选地,所述凹陷结构具有一平整底面。
优选地,所述光源为一点光源。
优选地,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优选地,所述光源为雷射二极管。
采用本发明的优点有:通过在导光板上设置凹陷结构,增加光源出射到导光板上的角度,以消除热斑现象,进一步提升面板的亮度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其中,
图1示出依据本发明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导光板上凹陷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发明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前所述,在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LED)的出光角度有限(120度左右),由此光线进入导光板的角度也有限,从而导致在发光二极管(LED)的出光角度范围内亮度偏高,出光角度范围外亮度偏暗的现象(不管是入光侧有无微切割处理皆会有热斑(Hot Spot)存在)。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一困扰,图1示出依据本发明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背光模组1包括:导光板10与光源11。其中,导光板10具有一入光面101、出光面102及底面103,。入光面101具有至少一自入光面101向内渐缩的封闭式凹陷结构104。出光面102与入光面101相互垂直,且连接与入光面101。底面103与出光面102相对。光源11邻近入光面101位于导光板10的一侧,且与导光板10上的凹陷结构104一一对应。本实施例中,光源11为点光源,更具体的为发光二极管。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光源11还可以为雷射二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83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