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e:Lu2SiO5多晶闪烁光学陶瓷的无压烧结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7992.1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7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施鹰;林挺;邓莲芸;任玉英;谢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16 | 分类号: | C04B35/16;C04B35/50;C04B35/6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e lu sub sio 多晶 闪烁 光学 陶瓷 烧结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Lu2SiO5为基体,Ce3+离子为激活离子的多晶闪烁光学陶瓷的制备方法,更确切地说涉及溶胶-凝胶法低温合成Ce:Lu2SiO5粉体及其在H2气氛无压烧结致密化方法,属于闪烁光学陶瓷制备技术工艺领域。
背景技术
1983年美国GE公司陶瓷实验室首先开发出了名为HiLight的陶瓷闪烁体(Eu掺杂的Y2O3/Gd2O3固溶体的透明陶瓷),开创了陶瓷闪烁体研究开发的先河,随后日立金属和西门子公司分别开发了Gd2O2S: Pr,Ce,F 和 Gd2O2S:Pr (UFC)陶瓷闪烁体。在二元Re2O3-SiO2(其中Re=Lu3+、Y3+、Gd3+)稀土硅酸盐体系中,Ce:Lu2SiO5材料因为具有高吸收、快衰减、高光产额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被作为综合闪烁性能最佳的闪烁材料。自1992年第一次生长出Lu2SiO5单晶以来, 大多数研究工作局限于对Lu2SiO5闪烁单晶进行生长实验和性能优化研究。在晶体生成中依然存在组分偏析、晶体表面粘附铂金颗粒和出现Lu2O3包裹物等问题,造成生长温度高、设备要求苛刻和晶体材料性能不稳定等缺陷。自2000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研制多晶Ce:Lu2SiO5发光材料是推进该材料应用的有效途径。
2008年Lempicki 等通过热压工艺在1700℃首次成功制备了多晶Ce:Lu2SiO5闪烁光学陶瓷,开创了Lu2SiO5闪烁体制备和研究的新篇章。2009年Yimin Wang 等以纳米级多晶Lu2SiO5粉体为原料,通过热等静压工艺制备了半透明Ce:Lu2SiO5闪烁光学陶瓷,相对密度达99.8%。与单晶生长相比,多晶Ce:Lu2SiO5制备技术有助于大大提高Ce离子组分的一致性和分散均匀性。同时制备工艺大大简化,目前已成为Ce:Lu2SiO5闪烁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热点。从已有报道来看,Ce:Lu2SiO5陶瓷的致密化进程大多要在压力辅助下完成,不可避免地造成样品污染和局部开裂,同时也增加了对设备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e:Lu2SiO5多晶闪烁光学陶瓷的无压烧结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的制备过程和步骤:
a. 设计确定Ce:Lu2SiO5多晶闪烁光学陶瓷的化学分子式:
化学分子式为(Lu1-xCex)2SiO5;其中,x为掺杂稀土Ce离子的摩尔含量,x=0.0025-0.01;
b. 以氯化镥(LuCl3)和正硅酸乙酯(Si(C2H5O)4)为原料,以硝酸铈(Ce(NO3)3)为掺杂剂,按上述摩尔比溶解于适量的异丙醇((CH3O)2CHOH)中,且以环氧丙烷(C3H6O)为反应助剂,在室温下经湿化学反应得到沉淀物Ce:Lu2SiO5粉体前驱体,将干燥的上述粉体前驱体在900~1300℃温度下经过2~6小时煅烧合成,得到单相Ce:Lu2SiO5发光粉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79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