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6161.2 | 申请日: | 201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3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唐灿明;赵明文;韩琴;李顺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02;A01P3/00;C12R1/125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009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防治 棉花 黄萎病 芽孢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株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由大丽轮枝菌(Verf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黄萎病是棉花的主要病害,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均造成极大影响。对于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国内外在抗病育种、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棉花黄萎病为土传维管束病害,防治困难,难以找到很好的抗源种质资源,因而多年来一直未能培育出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研究开发的病害防治方法和药剂亦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有效防治方法之一。大量的研究事实证明了生防菌处理植物后能达到促进生长与病害防治的目的。筛选大丽轮枝菌的拮抗细菌用于生物防治,或从拮抗菌中分离抗菌蛋白,克隆抗病基因,是获得抗病植株的有效手段,而获得高拮抗活性的菌株是生物防治的基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小麦、棉花等作物病害防治上。目前,随着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逐渐摆脱了防治病害完全依赖化学农药的观点,逐渐把生物防治与病害的综合治理联系起来,并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内生细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细菌。被内生细菌感染的宿主植物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主要分布于细胞间与维管束组织,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果实、种子、胚、根、茎、叶中。内生细菌具有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宿主植物抗病性的特性,且因定殖在植物体内,能躲避外界环境和和农药的伤害,与根际细菌相比有更多优势。
在植物病害生防细菌中,芽孢杆菌是最易从土壤和植株中分离得到,并表现出较好防病作用的一类重要细菌。它是一类嗜温好氧或兼性厌氧、能产生耐热抗逆内生孢子的杆状细菌。由于这类细菌产生的芽孢对高热、强酸、紫外线、电磁辐射和一些化学药品有着很强的耐受力,其胞外分泌液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等酶类及其他活性代谢产物,因此,这类细菌以芽孢形态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环境中,可以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且能分解利用环境中一些其它微生物难以分解的矿物质。在农业生产中,芽孢杆菌在防病的稳定性、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等方面表现出其他种属细菌所没有的优势,加之易于制成粉剂,便于储藏运输,利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株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芽孢杆菌。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芽孢杆菌41B-1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枯草芽孢杆菌(Baclillus subtilis)41B-1,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2011年12月13日,保藏号:CGMCC No.5582。
菌株41B-1分离于陆地棉抗病品系选系R104的根系内部。经菌落和形态的显微观察、染色反应、常规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filis sfrain 2Re5)的同源性达到99.0%,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株。该菌株形态特征如下:革兰氏染色阳性,鞭毛多根,长×宽为(0.65-1.0)μm×(3.0-4.5)μm,41B-菌落圆型,芽孢使孢囊膨大,形状隆起,不光滑,中间褶皱,边缘成波浪状,有菌膜(图1)。淀粉水解、需氧性试验、硝酸还原试验、过氧化氢酶反应、V-P试验、利用糖类(D一葡萄糖、L一阿拉伯搪、D一木糖、D一甘露醇等)产酸和产气试验均为阳性,卵磷脂试验、吲哚阴性,10%Nacl生长、pH 5.7能生长,最适pH为7.0,最适培养温度为37℃,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l 10g,蒸馏水1000ml,pH 7.0。
所述的保藏号为CGMCC No.5582的枯草芽孢杆菌41B-1在防治棉花黄萎病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61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鼠标的数据传输复用方法
- 下一篇: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