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棘间万向动态稳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5705.3 | 申请日: | 201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2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照文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亚德专利事务所 42216 | 代理人: | 陈德斌 |
地址: | 4343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万向 动态 稳定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棘间万向动态稳定器,属医疗器械的人体内置入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腰椎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然退变,退变性腰椎疾患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的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腰椎疾患是骨病科的常见疾病。一直以来,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被普遍公认是治疗严重退变性腰椎疾患的主要方法,但病人做了融合固定术后会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手术节段运动功能丧失、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加大、退变加剧、继发性椎管狭窄、关节突关节退变和滑脱,以及融合术本身的不可逆性等。
脊柱动态内固定系统的植入在不牺牲脊柱即刻稳定性的前提下将其动态固定,术后可分散坚固内固定的负荷传导,避免应力遮挡,棘间产生的撑开力可在手术节段产生相对的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增大椎管容积,还可增加椎间孔的大小、恢复椎间隙高度、卸载后方纤维环的负荷,减少相应节段小关节载荷。其治疗的着眼点不仅在手术病变节段本身,而且更注重手术的相邻节段,可防止和减轻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因此对于手术后的远期效果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坚强内固定而言,其优点在于手术创伤较小,不会过多破坏正常生理解剖结构,可重建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减少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椎间盘的应力;术后患者恢复迅速,复发率低,疼痛等症状缓解显著,可早期下床活动、恢复日常生活等,同时也预留了今后进行椎间融合的机会。其适应症较广,包括退变性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关节突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和退行性腰椎不稳等病变。
目前脊柱动态内固定有:1、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置换;2、后路非融合技术。后路非融合技术又分为:(1)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2)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装置;(3)关节突关节置换术,如弹簧系统、形状记忆合金系统、H形植入物加绑定绳索、棘间垫加捆绑带等。由于棘间动态固定创伤小、操作简单,故发展迅速;植入棘突间有的是具有弹性的物质,在腰椎伸直时,通过其自身的弹性装置限制腰椎的过度伸展。如Coflex系统由Samani在1994年设计的一种呈“U”形的稳定架,安装时移除棘上和棘间韧带,能让手术节段脊柱在矢状位上屈伸,但该稳定器却不能实现手术节段侧弯与旋转等,而正常情况下腰椎需要进行的活动有前后方向的前屈、后伸,左右方向的侧屈,冠状位与矢状位上的旋转,以及上述各方向之间同时作用形成的环转运动。目前使用的各种动态棘突间内固定物,有的未能保留脊柱在各方向上的活动及对各方向的活动进行弹性限制;有的未能充分实现棘间弹性承载,或出现材料与棘突、材料与材料的撞击,或材料易脱落、磨损;有的结构复杂、安装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损伤大,或牺牲棘上韧带;有的应力易高度集中于某处,以及采用绳索、捆绑带固定易磨损、松弛、不耐久等缺点,均难以保证很低的并发症和很好的远期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双层弹性金属板弯制而成,外层金属板的中部制作有U形变形结构,内层金属板固定在人体棘突上;通过外层金属板中部的U形变形结构实现棘间弹性撑开与脊柱左右侧屈,通过外层金属板本身的弹性和U形变形结构及两端的内外层空心弧形部份的弹性共同作用,实现脊柱在矢状位上的伸、屈、旋转的弹性稳定,还能实现其它各方向运动及多方位活动综合作用所形成环转的动态稳定。既保留了病变节段运动功能,同时又增加其各方向力学稳定性,最终达到能提供手术节段各方向弹性动态稳定的棘间万向动态稳定器。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一种棘间万向动态稳定器,它由双层弹性金属板弯制而成,其特征在于:外层金属板的中部制作有U形变形结构,内层金属板弯制成类U形,外层金属板与内层金属板的两端圆弧过渡连接;内层金属板上制作有锁紧孔,外层金属板的一侧与锁紧孔对应的位置上制作有与锁紧孔数量相同的插入孔,内层金属板的底部制作有防脱钩。所述的锁紧孔上安装有固紧装置。所述的固紧装置为固紧螺栓和固紧螺帽或固紧插销。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照文,未经李照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57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