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压器差动保护试验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5503.9 | 申请日: | 201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9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高令;龙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2106 | 代理人: | 刘安宁 |
地址: | 553028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压器 差动 保护 试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变压器类,具体而言涉及变压器比率差动保护试验。
背景技术
历年来,变压器差动保护方面的发明多达100余项。有误动保护监测、误动判别、差动保护装量、差动保护的方法等。但对差动保护试验的方法方面的发明还未见申请。
一般而言,对变压器作比率差动保护试验,是要对最小动作电流进行校验,对比率制动特性进行校验,对差动速断定值进行校验,看是否能保障变压器正常运行。
过去做变压器比率差动保护试验时,需加入试验电流,同时还需要根据动作作判据,计算是否满足动作条件,存在大量的计算,并只在变压器一侧加入试验电流,达到整定值保护能够可靠动作就算满足要求,这样试虽然能够验证保护逻辑值,但只是验证保护逻辑的一部分,没有全部验证整个保护逻辑,同时也没有达到验证比率制动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压器差动试验的方法。解决设备调试中变压器做比率差动保护试验时,试验困难和更可靠的验证保护逻辑,达到验证比率制动特性。
本发明是根据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
差动保护为避免区外故障时,CT特性不一致引起不平衡电流造成误动发生,而采取了比率制动特性。在变压器内部短路,当短路电流较小时,具有灵敏动作,不产生制动作用。此时制动特性是一段水平直线。如比率制动特性曲线图中ABC折线的AB段。这一水平的动作电流称之为最小动作电流Izdo,微机开始具有制动作用的最小制动电流称为拐点电流Izdo。由于制动特性曲线不一定通过原点O。如图中ABD折线,只有斜率m=(Icd-Idzo)/(Izd-Izdo)为常数,而制动系数K=Icd/Izd却随制动电流不断变化,故整定的比率制动系数K实质上是折线的斜率m。为防止区外故障时误动,依靠的是制动系数K,而不是斜率m,因此必须使各点的K值均满足选择性及灵敏性,使制动特性曲线位于理想的制动曲线K1的上部,如图ABD线。
当差动电流达到一个较大值时,此时为了其装置速动及灵敏性,不论制动电流的大小,直接动作,这个定值称为差动速断定值Isdz。
其中,变压器比率动作电流Idz=|iφh+iφm+iφi|,制动电流
Izd=|max(|iφh、iφm、iφi)|
式中:φ=a、b、c。
Icdφ≥Idzo,并且Icdφ≥Idzo+K(Icdφ-Izdo)。
变压器比率差动保护关键是以差动电流Idz和制动电流Izd及动作判据:Icdφ≥Idzo,并且Icdφ≥Idzo+K(Izdφ-Izdo)。
每次做试验时,所加的试验电流,要经过计算判断是否满足动作判据,同时对于Y/△接线方式,在高压侧A相做,要在低压侧C相加一同相位电流抵消高压侧C相的反串电流;在高压侧B相做,要在低压侧A相加一同相位电流抵消高压侧B相的反串电流;在高压侧C相做,要在低压侧A相加一同相位电流抵消高压侧A相的反串电流,并且要对低压侧所加的补偿电流也要计算该电流值。
本发明根据微机差动保护装置厂家的比率差动判据设计了电子表格,利用计算机的函数处理功能,做试验方便快捷,提高了差动保护试验工作效率,同时使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逻辑验证更加可靠,保障了变压器的可靠运行。在电力行业易于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变压器比率差动特性曲线。图1中,Icd是差动电流,Isdz是差动速断电流,Idzo是最小动作电流,Izd是制动电流,Izdo是最小制动电流,K为制动系数,ABD为差动特性折线,OBC为通过原点O的特性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微机保护测试仪厂家提出的比率差动判据设计出电子表格来完成试验。具体作法是:
1、把变压器比率变动保护的启动电流定值,制动电流定值,比率制动系数K设定到电子表格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55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