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丁苯胶乳的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5203.0 | 申请日: | 201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3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李祎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德立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36/10 | 分类号: | C08F236/10;C08F212/08;C08F2/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乳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丁苯胶乳的生产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全连续以乳液聚合生产丁苯胶乳的生产工艺,属于丁苯胶乳的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乳液聚合是以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配置成的乳状液,加入引发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聚合反应,主要由单体、水、乳化剂和引发剂四种基本组分组成,同其他聚合方法,如本体聚合、溶液聚合等相比,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如聚合反应速度快,分子量高;聚合反应热容易排除;用水做介质,生产安全及减少环境污染;聚合物以乳胶粒子(微粒)形态存在,可以根据需要来控制其聚合物粒子大小和胶体状态;聚合物乳液产物可以直接应用于多种工业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
现在以乳液聚合生产的丁苯胶乳是主要由丁二烯和苯乙烯为主要单体,加上水和其他助剂用乳液共聚合方法制得的胶乳。现阶段制备丁苯胶乳的主要技术为半连续加单体及助剂的间歇式乳液聚合方式。首先,将分散介质和部分单体以及乳化剂、引发剂等助剂投入反应釜中,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把余下的单体,或引发剂等助剂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按照一定的策略连续地加入到反应釜中继续聚合,直到达到所要求的转化率,反应即宣告结束的聚合方法。这样,每生产一釜产品投料、冷却、卸料时间长达2.5-3小时,占总操作时间的30-35%,这是极大的浪费;其次,卸料后,由于是间歇聚合,多种原因使其不能立即投料,这样就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浪费时间,二是由于等待投料,卸料后残留在釜壁上的胶乳就会失水,成膜,在壁上形成一层固体膜,造成了物料的损失,又影响了后面的传热。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艺技术,很好地解 决了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丁苯胶乳的生产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全连续以乳液聚合生产丁苯胶乳的生产工艺,属于丁苯胶乳的生产技术领域。
全连续以乳液聚合生产丁苯胶乳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步、在常温下,由丁二烯和苯乙烯为主要单体和水及助剂进行连续配料;
第二步、在常温下,由丁二烯和苯乙烯为主要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进行连续预乳化;
第三步、在温度为90-92℃的条件下,对由丁二烯和苯乙烯为主要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产生的预乳状液加入引发剂进行连续的聚合反应;
第四步、在温度为80-85℃的条件下,对已经连续聚合反应好的丁苯胶乳进行连续化脱气,并根据胶乳质量指标的要求调节pH值;
第五步、在常温下,对经过脱气和调节pH值的丁苯胶乳进行连续调节固体含量;
第六步、对丁苯胶乳成品进行连续出料包装。
采用该生产工艺可以带来以下优点:连续聚合,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提高了产量;减少了能耗、物耗,提高了产品质量,由于连续化,减少了洗釜次数即减少了污水和废渣排放,实现连续调节固含量,可以满足各类产品应用商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该发明专利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丁苯胶乳的生产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全连续以乳液聚合生产丁苯胶乳的生产工艺,属于丁苯胶乳的生产技术领域。
全连续以乳液聚合生产丁苯胶乳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步、在常温下,由丁二烯和苯乙烯为主要单体和水及助剂进行连续配料;
第二步、在常温下,由丁二烯和苯乙烯为主要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进行连续预乳化;
第三步、在温度为90-92℃的条件下,对由丁二烯和苯乙烯为主要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产生的预乳状液加入引发剂进行连续的聚合反应;
第四步、在温度为80-85℃的条件下,对已经连续聚合反应好的丁苯胶乳进行连续化脱气,并根据胶乳质量指标的要求调节pH值;
第五步、在常温下,对经过脱气和调节pH值的丁苯胶乳进行连续调节固体含量;
第六步、对丁苯胶乳成品进行连续出料包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德立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德立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52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头、打印机及热头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及电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