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4843.X | 申请日: | 201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0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许晓鸿;张瑜;刘明义;芦贵君;隋媛媛;张军海;王永峰;孙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过滤 型沟头 防护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
背景技术
黑土区坡耕地水蚀主要呈面蚀和沟蚀,又以沟蚀所造成的水土资源流失及危害最大。据统计,黑土区现有侵蚀沟25万多条,长度1000m以上的侵蚀沟近9万条,损毁耕地近59余万hm2,每年因此损失粮食约140万t。侵蚀沟内的沟道侵蚀强度极高,若不及时控制,将持续发生朔源和下切侵蚀,并伴随崩塌,使沟深和沟宽快速扩张,不仅是东北黑土区的主要产沙源,还使耕地损毁,减少可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破碎,限制大型机械化耕作,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农业生长、威胁人居安全。在沟头防护中不仅需要对坡面进行稳定性保护,还需要对集水区的水体进行合理引导和利用。现有传统坡耕地侵蚀沟头治理采用蓄水式沟头防护和排水式沟头防护,通过硬体材料砌筑或占用耕地开挖截水沟的形式,使用块石和水泥等材料、扰动周围的自然环境、施工周期长,造价高、占用耕地资源,且边坡不宜植被恢复。常规的措施主要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截水沟结合沟岸造林措施。施工过程对坡面进行大面积扰动达不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而且恢复周期比较场。因此在东北黑土型坡耕地黑土层较薄,地形起伏较大,以上措施因受地形、土壤结构、耕地资源等因素限制下,最大限度的遏制沟头发展,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已成为目前坡耕地侵蚀沟治理领域亟待解决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过滤型沟头防护技术,其特征在于:对坡耕地侵蚀沟头采用玉米秸秆通过捆扎,利用柳桩固定紧实,形成厚度为15-20cm,宽度适中(1.5-3.0m),长度范围合理的生态防护形式。
本发明采用玉米秸秆和柳桩作为载体,玉米秸秆具有选材便捷、降解性好、环保性强的特点,通过铺设的玉米秸秆对降水吸收和有序排导,减少径流、泥沙对沟头及坡面的冲刷,随着柳桩的成活后,可形成自然恢复乔木林,腐烂后的玉米秸秆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为各种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达到护坡绿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为:横向玉米秸秆2与顺向玉米秸秆3搭接处通过柳桩1固定,具体步骤为1)整地:将突出的碎石、杂物清除。对沟口坡度角度的区域进行适当削坡、压实。
2)玉米秸秆打捆:将长度、粗细均匀的秸秆用连接物捆扎结实,捆扎的秸秆厚度为15cm-20cm,宽度为20cm。
3)玉米秸秆铺设:从沟口处开始由上往下铺设,铺设厚度为捆扎后的秸秆厚度(15-20cm),宽度适中(1.5-3.0m),长度范围合理即可。头尾搭接处重叠4-8cm用柳桩固定,搭接时用连接物在柳桩处打结,以便固定秸秆。
4)覆土:玉米秸秆铺设完成后,利用沟岸的土方将玉米秸秆的周边覆盖1-2cm。
5)柳桩裁割季节应为秋季,铺设完成后在上冻前浇一遍水,利于柳桩成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未经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48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密封地梁
- 下一篇:一种精密取样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