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体稳定特征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安全认证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2624.8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7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胡传清;郭文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力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22 | 分类号: | G06F21/22;G06K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0 | 代理人: | 郭春远 |
地址: | 2017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人体 稳定 特征 移动 终端 应用软件 安全 认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国际专利分类中的G07C登记或指示机器的运行或H04N图像通信技术或设备,特别是基于人体稳定特征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安全认证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关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开展的业务像传统电话、电报、传真,被篡改情况较困难,然而,现在的情况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单一的通信网像通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融合过程中发现网络开放,系统开放,终端开放,业务应用开放,这种开放是超国界的,所以就形成了一个云端、管道和终端的结构,在这上面运行的应用和业务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其中包括像电话、短信、QQ、MSN、数据、视频、新闻、广播、社交、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等社会上很多行为都可以在网络里边进行,这是跟传统通信网很大的变化。
对于信息安全的控制来讲,对于封闭的系统的信息安全控制,设备、网络的安全是依赖于出厂的时候和运营过程当中的监管,由于对象简单、问题简单,控制也比较容易,是易控的;但是,现在整个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终端也是一个开放终端,所以保障设备、保障安全可靠,信息载体的安全,还有信息内容的安全,所以由于对象复杂,也不容易控制。
已公开的专利文献中有少量相关技术方案,例如:
专利申请号200910087630基于移动终端的安全认证服务平台系统、装置和方法。该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网络应用系统,还包括安全认证服务平台装置,用于接收来自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认证请求,对安全认证请求者的身份进行校验,并对安全认证内容进行验证;在校验和验证通过后将安全认证请求提交给移动终端进行数字签名,并对移动终端数字签名进行验证;在验证通过后将数字签名结果和时间戳返回给网络应用系统。
基于以上原因,现有认证方法多是基于密码类密钥,而已经出现的面部特征、虹膜、指纹等人体独特稳定区别生理标志密钥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较为少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人体稳定特征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安全认证方法。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措施在于:移动终端上安装智能TF卡和人体稳定特征识别模块。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基于人体稳定特征作为注册和登录密钥,以管理和使用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确保安全认证,是一种全新的安全认证系统和方法,既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又安全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的系统结构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移动终端(1),显示屏(2),智能TF卡(3),指纹识别模块(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移动终端(1)上安装智能加密TF卡(3)和人体稳定特征识别模块。
人体稳定特征识别模块包括人脸识别模块Biometrics、虹膜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4)、掌形扫描模块模块、步态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模块。人体稳定的生理特征就是人体的天然密钥,无法进行任何破解。
本发明中,所述人体稳定的生理特征点包括指纹,脸,步态,虹膜,以及声音等等,密钥随人体携带,验证方法隐秘、不易复制,甚至不能复制,尤其对于大额重要银行客户更能满足密钥安全需求,比如要操作银行软件时,必须先进行人体特征点识别配对后才可以进入银行应用软件。
实施例1:人体稳定特征识别模块为指纹识别模块(4)。
移动终端(1)上安装智能TF卡(3)和指纹识别模块(4)。
智能加密TF卡(3)为SD Key智能卡,指纹识别模块(4)包括指纹扫描读取和图像运算比对以及通信部分。
移动终端私人信息保护管理对应SD Key智能卡限管理者使用。
在监考、大量指纹采集、会议签到、会所门禁、移动考勤系统中,移动终端安装双向指纹系统和加密智能卡。
移动终端上安装指纹扫描模块,以指纹作为密钥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具体包括:
指纹开机,指纹或密码锁屏解锁,短信指纹加密开启,应用程序指纹加密指纹开启,SD存储卡指纹开启管理使用以及远程资料备份与恢复,手机银行、支付指纹实人制开启,复合认证实名制验证,APP软件指纹开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力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力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26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额定电流得到提高的真空断路器
- 下一篇:测量触摸屏上导电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