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蓄电池的控制装置以及车辆用蓄电池的控制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80073582.0 | 申请日: | 2011-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8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 发明(设计)人: | 村田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蓄电池 控制 装置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蓄电池的控制装置,所述车辆用蓄电池存储向使车辆行驶的电机所供给的电力。
背景技术
作为存储向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行驶电机所供给的电力的蓄电池,已知将电池相互并联连接的电池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电池组经由系统主继电器而与电压转换器相连接,该系统主继电器在放电时被导通,而在车辆停止时(未使用电池组时)被断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112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0514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3-1900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未使用电池组时,当在并联连接的一个电池与另一个电池之间存在电压差的情况下,将从电压较高一侧的电池朝向电压较低一侧的电池流通有循环电流,从而电压较高一侧的电池有可能会形成过放电。因此,本申请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具备相互并联连接的电池的蓄电池的充电时,在电池间流通有循环电流而形成过放电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车辆用蓄电池的控制装置中,(1)所述车辆用蓄电池具有相互并联连接并通过从电力供给部所供给的电力而被充电的第一电池以及第二电池,且所述车辆用蓄电池存储向使车辆行驶的电机所供给的电力,所述车辆用蓄电池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电池以及所述第二电池中分别设置有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在容许从所述电力供给部的充电的容许状态和不容许充电的非容许状态之间进行动作,所述车辆用蓄电池的控制装置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第一电池以及所述第二电池之间存在电压差的情况下执行如下的充电处理,即,将与电压较低一侧的一个电池相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设为所述容许状态,从而仅对所述一个电池进行充电,并且当通过该充电而使所述一个电池的电压变为了与另一个电池的电压相等时,将所述一个电池以及所述另一个电池的所述继电器均设为所述容许状态,从而对所述一个电池以及所述另一个电池进行充电。
(2)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上述(1)的结构中,具有:第一电压信息取得部,其取得与所述第一电池的电压相关的信息;第二电压信息取得部,其取得与所述第二电池的电压相关的信息,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电压信息取得部以及所述第二电压信息取得部的取得结果,来实施所述充电处理。
(3)在上述(1)或者(2)的结构中,具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选择性地对所述第一电池以及所述第二电池中的任意一个进行加热,在成为所述充电处理的对象的所述车辆用蓄电池中,所述一个电池通过所述加热部而被加热,并在将分别与所述一个电池以及所述另一个电池相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设为所述容许状态的状态下实施与所述另一个电池一起进行放电的第一放电处理,从而与所述另一个电池相比而电压降低。由于一个电池通过加热部而被加热,从而与另一个电池相比而内部电阻降低,因此在一个电池以及另一个电池一起进行放电时,一个电池的蓄电量(电压)会先达到下限值。因此,另一个电池与一个电池相比而电压较高,从而在并联连接的一个电池与另一个电池之间产生有电压差。如此,能够在对于并联连接的电池间产生有电压差的蓄电池抑制循环电流的同时,实施充电。
(4)所述车辆用蓄电池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3)的结构中,所述一个电池以及所述另一个电池分别为,将多个电池要素串联连接的电池组块,当在所述第一放电处理中,所述一个电池中所包含的任意一个所述电池要素达到下限电压时,通过将与所述一个电池相对应的所述继电器从所述容许状态切换为所述非容许状态,从而切换为仅对所述另一个电池进行放电的第二放电处理,当在所述第二放电处理中,所述另一个电池中所包含的任意一个所述电池要素达到所述下限电压时,通过将与所述另一个电池相对应的所述继电器从所述容许状态切换为所述非容许状态从而使所述第二放电处理被中止,并对该第二放电处理中止后的所述一个电池以及所述另一个电池执行所述充电处理。
(5)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上述(4)的结构中,所述电池要素为,将多个单电池并联连接的电池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35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