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箱型真空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71232.0 | 申请日: | 201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3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松永敏宏;有冈正博;宫武秀树;吉田忠広;木村透;田中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B13/02 | 分类号: | H02B13/02;H01H33/66;H01H33/66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茅翊忞;马淑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电力传输及接收设备进行保护的箱型真空断路器。
背景技术
在图5中示出了现有箱型真空断路器的结构。在电接地并封入有绝缘性气体的压力箱1的内部,真空阀7在与压力箱1的壁面电绝缘的状态下被支承成水平。真空阀7的可动电极10与用于和断路器的操作机构11电绝缘的绝缘杆12连接,并贯穿凸缘部4而与操作机构11连结,该凸缘部4经由可挠性的波纹管13堵塞压力箱1的开口部3,该波纹管13能在保持压力箱1的气密性的基础上从压力箱1的外侧利用操作机构11进行断路器的打开关闭操作。
另一方面,在真空阀7的固定电极9所朝向一侧的压力箱1的一端还设有作业用开口部32,该作业用开口部32用于在更换真空阀7时供真空阀7朝压力箱1内插入拔出,从该作业用开口部32至操作机构11为止沿水平方向配置在直线上。另外,作业用开口部32通常被盖板33密封。
另外,在压力箱1上还设有朝向上方的一对开口部17a、17b。真空阀7经由端子14a、14b、划分隔板18a、18b、变流器23a、23b以及导体21a、21b而电连接至轴衬端子22a、22b,其中,上述划分隔板18a、18b在保持与压力箱1的电绝缘和压力箱1的气密性的基础上插入开口部17a、17b,上述导体21a、21b穿过轴衬20a、20b的内部。
除此之外,也存在不通过划分隔板而是至轴衬端子为止采用与压力箱一起的气密划分的箱型真空断路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785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3067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箱型真空断路器中,真空阀7会比操作机构11等断路器的其它部分更早地到达电性、机械性寿命,另外,若进行系统事故引起的短路电流这样的大电流的切断,则真空阀7的寿命会进一步缩短。
因此,必须在断路器的运用期间中更换真空阀7,需要尽量缩短因该作业产生的停电时间,因此,必须考虑真空阀7的更换作业性。另外,当在断路器安装于电力传输及接收设备内的状态下实施真空阀7的更换作业时,还需在安装断路器时在周围预先考虑进行更换作业所需的空间。
为了更换真空阀7,必须在压力箱1内进行真空阀7和绝缘杆12、端子14a、14b的拆解、组装。在上述箱型真空断路器的结构中,从作业用开口部32能进行对真空阀7的固定电极9与端子14a的连接部的作业,但对于真空阀7的可动电极10与绝缘杆12、端子14b的连接部的作业,必须将操作机构11、轴衬20b、划分隔板18b等拆下后打开开口部3、17b,或在压力箱1的靠近真空阀7的可动电极10的位置的壁面另行设置作业用的开口部,因此,作业性变差且作业所需的开口部需要为两处,因此,存在作业时间变长这样的问题。
另外,当更换真空阀7时,从作业用开口部32沿长边方向拔入插出真空阀7,因此,也需将作业空间预留得较大。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箱型真空断路器包括:压力箱,该压力箱电接地,并封入有绝缘性气体;绝缘框架,该绝缘框架利用连结部以能机械性自由装拆的方式支承于支承体,该支承体设于上述压力箱内;真空阀,该真空阀被上述绝缘框架支承并具有固定电极和可动电极;固定电极侧端子,该固定电极侧端子设于上述固定电极侧,并利用连接部以能自由地进行电接触分离的方式与一方的轴衬端子侧内部导体连接;可动电极侧端子,该可动电极侧端子设于上述可动电极侧,并利用连接部以能自由地进行电接触分离的方式与另一方的轴衬端子侧内部导体连接;以及绝缘杆,该绝缘杆的内端部利用连结部以能机械性自由装拆的方式与上述可动电极连结,且外端部与对上述固定电极及可动电极的两触点进行打开关闭操作的上述压力箱外部的打开关闭操作机构连结,由上述真空阀、上述固定电极侧端子、上述可动电极侧端子及上述绝缘框架构成单元机构,并通过将各上述连接部及各上述连结部分离,能在上述压力箱内对上述单元机构自由地进行拆下、安装。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12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轴电动机驱动系统和多轴电动机驱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防皱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