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连续模式操作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9572.0 | 申请日: | 2011-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4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徐浩;M·S·瓦加匹亚姆;N·布尚;W·陈;D·P·马拉蒂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16 | 分类号: | H04L1/16;H04L1/1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张扬;王英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无线通信 系统 连续 模式 操作 | ||
基于35U.S.C.§119要求优先权
本专利申请要求享受于2010年2月17日递交的、名称为“METHOD AND APPARATUS THAT FACILITATES CONTINUOUS MODE OPERATION IN LONG TERM EVOLUTION SYSTEMS”、序号为61/305,490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临时申请已经转让给本申请的受让人,故以引用方式将其明确地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概括地说,本申请的某些方面涉及无线通信,具体地说,本申请的某些方面涉及针对连续通信模式的技术。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部署以提供各种通信内容,例如语音、数据等。这些系统可以是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的系统资源(例如,带宽和发射功率)来支持与多个用户的通信的多址系统。这样的多址系统的例子包括: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3GPP长期演进(LTE)系统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通常,无线多址通信系统能够同时支持多个无线终端的通信。每一个终端通过前向和反向链路上的传输与一个或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前向链路(或下行链路)指的是从基站到终端的通信链路,反向链路(或上行链路)指的是从终端到基站的通信链路。该通信链路可以通过单输入单输出、多输入单输出或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来建立。
MIMO系统使用多个(NT个)发射天线和多个(NR个)接收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将由NT个发射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形成的MIMO信道分解成NS个独立信道,上述独立信道也被称为空间信道,其中,NS≤min{NT,NR}。NS个独立信道中的每一个对应于一个维度。如果使用了由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创建的另外的维度,则MIMO系统能够提供改进的性能(例如,较高的吞吐量和/或较大的可靠性)。
MIMO系统支持时分双工(TDD)和频分双工(FDD)系统。在TDD系统中,前向和反向链路传输是在相同的频域上进行的,这样互易原理允许从反向链路信道估计前向链路信道。这使得当多个天线在接入点处可用时,接入点能够在前向链路上提取发射波束成形增益。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某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的方法。该方法总体上包括:从基站接收配置信令以进入连续通信模式,以及处理传输时间间隔(TTI)传输束,所述传输时间间隔(TTI)传输束具有被映射到周期性的分组到达时间的传输时间,其中,在没有用于指示经绑定的TTI传输已经被成功接收到的确认的情况下处理所述经绑定的TTI传输。
本申请的某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的装置。该装置总体上包括:用于从基站接收配置信令以进入连续通信模式的模块,以及用于处理传输时间间隔(TTI)传输束的模块,所述传输时间间隔(TTI)传输束具有被映射到周期性的分组到达时间的传输时间,其中,在没有用于指示经绑定的TTI传输已经被成功接收到的确认的情况下处理所述经绑定的TTI传输。
本申请的某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的装置。该装置总体上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从基站接收配置信令以进入连续通信模式,以及处理传输时间间隔(TTI)传输束,所述传输时间间隔(TTI)传输束具有被映射到周期性的分组到达时间的传输时间,其中,在没有用于指示经绑定的TTI传输已经被成功接收到的确认的情况下处理所述经绑定的TTI传输;以及,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相耦合的存储器。
本申请的某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总体上包括用于从基站接收配置信令以进入连续通信模式以及处理传输时间间隔(TTI)传输束的代码,所述传输时间间隔(TTI)传输束具有被映射到周期性的分组到达时间的传输时间,其中,在没有用于指示经绑定的TTI传输已经被成功接收到的确认的情况下处理所述经绑定的TTI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95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