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电器的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73032.2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33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朱春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00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器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器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常使用的给铅酸电池充电的充电器,多数为恒流、恒压、涓流浮充三阶段控制充电的。在初充阶段采用恒定电流充电,当额定电压为12V的铅酸蓄电池端电压上升至14.6V左右,转入恒定电压充电,在此阶段充电电流由额定值逐步下降,当充电电流下降至末期电流值时(12AH蓄电池为200mA左右)即认为电池已充足,转入涓流浮充阶段,浮充电压为13.6V左右,三阶段充电方式可有效地延长蓄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
但是现有的三阶段充电器存在着恒流电压太高,充电时容易引起铅酸蓄电池的电解液失水,致使蓄电池容量降低等不足,使得消费者误认为铅酸电池质量过差;特别是在夏季,上述现象更为严重,充电时充电器不转绿灯,易把电池充膨胀,从而使蓄电池完全报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原有充电器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晶体管控制电路,以更有效地延长蓄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子的:一种充电器的控制电路,集成电路块TL494的15脚连接一个降压限流控制支路,16脚接地,13脚接基准+5V电源,并与14脚相连接,12脚接Vcc+25V,11脚作为第一输出OUT1,8脚作为第二输出OUT2,7脚接地。
所述降压限流控制支路是稳压二极管ZD1的负端作为输入端,其正端串接电阻R1后连接到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基极串接电阻R2后接地,三 极管Q1的发射极也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一个支路串接电阻R4后接集成电路块TL494的14脚;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另一个支路串接电阻R3,然后一个分路与集成电路块TL494的15脚连接,另一分路串接电阻R5和R6并联电路后与集成电路块TL494的16脚一起接地。
所述降压限流控制支路是运放比较放大电路的正向输入端接基准15V电源;运放比较放大电路的反向输入端串联电阻R8后接+36V的比较电源,+36V的比较电源一个分路串接电阻R7后接地;运放比较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串接电阻R9后连接到集成电路块TL494的15脚。
所述降压限流控制支路是运放比较放大电路的反向输入端接基准15V电源;运放比较放大电路的正向输入端串联电阻R11后接+36V的比较电源,+36V的比较电源一个分路串接电阻R10后接地;所述运放比较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串接电阻R12后连接到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接电阻R13后连接到集成电路块TL494的15脚。
所述降压限流控制支路是运放比较放大电路的正向输入端接基准+5V电源;运放比较放大电路的反向输入端一个分路串联电阻R15后接+36V的比较电源,另一个分路串联电阻R14后接地;运放比较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串接电阻R16后连接到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到集成电路块TL494的15脚。
所述降压限流控制支路是单片机PIC16F173的I/O端口6脚一分路串接电阻R18后接地,另一分路串接电阻R17后接十36V的比较电源;单片机PIC16F173的I/O端口12脚串接电阻R19后连接到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串接电阻R20后连接到集成电路块TL494的15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降压限流控制支路来控制集成电路块 TL494的占空比,使得充电时恒流电压不至于太高,充电过程中的电流也容易控制,有利于延长充电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的稳压二极管ZD1负端连接到充电器的输出端,当输出端的电压升高到所要设定的电压值,稳压二极管ZD1导通,经过电阻R1、R2分压限流后提供给三极管Q1基极电流,使三极管Q1工作在饱和放大状态,由于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因此三极管Q1集电极的电压被迫降低,即集成电路块TL494第15引脚电压被迫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730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变频冷却风机自动控制回路
- 下一篇:光纤交通信号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