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支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66986.0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0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徐艳;梁义聪;刘京安;王建;聂影;魏振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张爱云 |
地址: | 400013***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建筑物,具体涉及一种支挡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公路、铁路两侧深路堑高边坡支护,如果地质条件良好,通常采用锚杆挡墙进行支护或采用隧道形式通过;如果地质条件复杂,比如存在软弱土层,不具备暗挖隧道的条件、高度超过15米且放坡受限,若采用传统的挡墙支护形式很难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如果采用传统的桩板式挡墙,则主要由桩顶位移控制;由于两侧土质软弱,桩体截面大,开挖深度也很大,施工困难,费用较高,而且桩板式挡墙通常悬臂高度不宜超过15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施工的支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长底板且两侧设置通长侧墙,所述侧墙之间沿道路走向间隔设置横梁。
为了增强墙体的刚性,上述横梁两端加设通长暗梁。
为了降低侧墙所受的弯矩,上述横梁根据边坡高度沿纵向间隔设置两道或两道以上。
为了进一步增加墙体刚性,上述侧墙的厚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加。
在实施过程中,采用逆作法,从上到下,对称开挖;先对称施工侧墙,然后加设暗梁和横梁;再往下对称开挖并施工下部侧墙,继而再加设暗梁和横梁;根据支护边坡的高度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施工。暗梁为通长设置,横梁沿道路走向间隔设置,最后施工底板;待底板施工完成后直接在上面铺设路基面层或铁路道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侧墙-横梁-底板组合支挡结构对路基两侧深厚土体(高度超过15米)进行支护,侧墙主要承受两侧土压力或水压力,支挡路基两侧深厚土体;横梁对称传递支挡结构侧墙所受土压力或水压力,使两侧墙对称受力,有效降低了侧墙所受的弯矩,进而大幅度减小了侧墙的截面厚度。
2、本实用新型根据弯矩包络图,侧墙为通长且从上到下厚度增加,并且在横梁两端设置通长暗梁,增加了墙体的刚度。
3、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挡结构自重、附属设施自重以及路基自重抵抗地下水的浮力,通过侧墙、底板及其全断面防水层阻止路基本体外地表水或地下水浸入路基面,充分利用组合支挡结构底板的支承作用及防排水作用,解决了软弱路基的承载力及防排水问题。
4、本实用新型传力明确,对称支护,有效降低了侧墙截面尺寸,节省了投资。
5、本实用新型刚度大,变形小,稳定性好,收坡、支挡、防水效果优良,适用于城市公路、地铁及高速铁路建设。
6、本实用新型施工时采用逆作法从上到下逐层开挖,逐层支护,不用放坡,节约用地,并且节约了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支护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支挡结构,设置在地面线6以下,包括通长底板5且两侧设置通长侧墙1,两侧的侧墙1之间沿道路走向间隔设置横梁2;横梁2根据边坡高度沿纵向间隔设置两道或多道,横梁2两端加设通长暗梁3,每一道横梁2处对称设置暗梁3,侧墙1的厚度从上到下以暗梁3为界逐层增加;底板5上为公路面层7。
施工时,采用逆作法,在从地面线6开始从上到下,对称开挖;先对称施工侧墙1,然后加设暗梁3和横梁2;再往下对称开挖并施工下部侧墙,再加设下一道暗梁3和横梁2,暗梁3为通长设置,横梁2沿道路走向间隔设置,最后施工底板5;待底板5施工完成后直接在上面铺设公路面层7。
实施例2,一种支挡结构,设置在地面线6以下,包括通长底板5且两侧设置侧墙1,两侧的侧墙1之间沿道路走向间隔设置横梁2;根据边坡高度沿纵向间隔设置两道或多道,横梁2两端加设通长暗梁3,每一道横梁2处对称设置暗梁3,侧墙1的厚度从上到下以暗梁3为界逐层增加;底板5上为铁路道床4。
施工时,采用逆作法,在从地面线6开始从上到下,对称开挖;先对称施工侧墙1,然后加设暗梁3和横梁2;继而再往下对称开挖并施工下部侧墙,再加设下一道暗梁3和横梁2;根据支护边坡的高度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施工。暗梁3为通长设置,横梁2沿道路走向间隔设置,最后施工底板5;待底板5施工完成后直接在上面铺设铁路道床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69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