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感应门铃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18501.0 | 申请日: | 201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43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子杨;黄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子杨 |
主分类号: | G08B3/10 | 分类号: | G08B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门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感应门铃。
背景技术
普通电子门铃一般多由设置在房门外的按键开关控制门铃。这种传统的门铃很难避免儿童们恶作剧地乱按,因而有不少电子门铃用一段时间后就被弃之不用;遇到您回家时两手拿着很多物品,手指无法按门铃让家人为您开门,最需要告知家人开门时,普通门铃却成了摆设。
感应门铃,它在有客人来到房门前的位置时,通过人体的感应,使电子开关电路自动启动电子门铃电路发出优美的音乐,及时通知主人开门迎客。也可将该门铃的感应电极放置在仓库门、窗等适当位置,作为防盗报警器使用。
因在房门外面感应电极看不见、摸不着,基本可以杜绝孩童们恶作剧现象的发生。经试用表明:这种感应式电子门铃的安装和使用,无论对客人来访还是对家人均感到特别方便、温馨。
经过几种方案的试验和比较,本实用新型使用少量普通元器件实现了门铃电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性能可靠的要求。以下详细说明这种感应门铃在制作过程中的相关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人体感应来触发门音乐铃发声,不再需要用手指按动门铃开关。当有客人来访时,门铃会自动发出音乐声,通知主人开门迎客。只要感应门铃的感应电极设定的高度和位置合适,基本可以杜绝孩童们恶作剧现象的发生。也可将该门铃的感应电极放置在仓库门、窗等适当位置,作为防盗报警器使用。
电路工作原理:感应门铃由感应式电子开关、音乐电路和音频放大电路组成。感应式电子开关电路由感应电极M、NPN型晶体管V1~V2和微调电位器RP组成;音乐电路和音频放大电路由音乐集成电路IC1、电阻R1、NPN型晶体管VT3和扬声器BL组成。
当感应门铃的电源开关SW闭合接通4.5V直流电源后,感应式电子开关电路进入待机状态。当有人靠近感应电极M时,人体的感应信号经NPN型晶体管VT1、VT2复合放大后,使NPN型晶体管VT2导通,音乐集成电路IC1的2脚被触发开始工作,其输出的音乐电信号经NPN型晶体管VT3进行功率放大,驱动扬声器BL发声。
技术特征:感应门铃,由4.5V直流电源、电源开关、感应式开关电路、音乐电路和音频放大电路组成,其特征包括:
感应式开关电路:由感应电极M、NPN型晶体管V1~V2和微调电位器RP组成,感应电极M接NPN型晶体管VT1的基极,NPN型晶体管VT1的发射极接NPN型晶体管VT2的基极和微调电位器RP的一端,微调电位器RP的另一端及其活动臂接电路地GND,NPN型晶体管VT1的集电极和NPN晶体管VT2的集电极及音乐集成电路IC1的1脚接电路正极VCC,NPN型晶体管VT2的发射极接音乐集成电路IC1的2脚;
音乐电路和音频放大电路:由音乐集成电路IC1、电阻R1、NPN型晶体管VT3和扬声器BL组成,音乐集成电路IC1的7脚与8脚之间跨接一只电阻R1,集成电路IC1的3脚接NPN型晶体管VT3的基极,NPN型晶体管VT3的集电极串接扬声器BL后接电路正极VCC,NPN型晶体管VT3的发射极与音乐集成电路IC1的5脚接电路地GND。
4.5V直流电源的正极接电源开关SW的一端,电源开关SW的另一端接电路正极VCC。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感应门铃的电路工作原理图;附图1中的音乐集成电路IC1的型号为KD9300或CW9300。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附图1所示的感应门铃工作原理图和附图说明及以下所述的元器件的技术要求进行实施,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
元器件的选择及技术参数
VT1~VT3选用2CS9013或2CS8050型NPN型晶体管,放大倍数β≥150;
音乐集成电路IC1选用号为KD9300或CW9300,封装形式为软封装;软封装上的矩形缺口两侧的引脚为7脚、8脚,大面积铜箔接电路地GND,印制有VDD或VCC字样的引脚接电路的正极,印制有IN、OUT字样为相应引脚;
电阻R1选用1/4W碳膜电阻或金属膜电阻,电阻R1的阻值为68KΩ;
RP选用微调电位器,其阻值是5.6KΩ;
BL选用0.25~0.5W、8Ω电动式扬声器;
SW电源开关选用小型单极船式开关;
4.5V直流电源选用3节5号碱性电池组成电池组,也可使用其他4.5V直流稳压电源。
电路制作、调试与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子杨,未经陈子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185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伸缩二点压紧器
- 下一篇:一种CCFL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