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梁结构施工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15411.6 | 申请日: | 2011-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0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E04B1/9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5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结构 施工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的预制构件,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预制梁结构施工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梁、墙和板之间的连接节点整体性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需要现场布置钢筋和浇筑混凝土,需要大量的工人和设备现场施工。此外,混凝土浇筑前,需要搭设模板;浇筑后需等待一定的时间,待混凝土达到足够的强度后才能拆除模板,附着脚手架等施工设备。
建筑预制构件可以在工厂集中预制生产,再运输到现场进行整体组装,省去了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步骤,提高建造速度,并且还可以减少现场工人和设备的数量,节省成本。但是,由于预制构件的接头部位连接强度较低,在整体性和抗震性上较差,难以广泛使用。特别地,建筑物的结构构件中,梁需要承受楼板的重量,并将荷载传递给柱,使整个建筑物成为一个整体的受力结构。因此,采用预制梁需要解决其自身强度和重量问题,即要有足够的强度,还要便于运输和吊装;预制梁需要和建筑物的其他结构构件连接成为一个受力整体,使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梁结构施工构件,采用壳体预制生产,现场组装相结合的方式和其余结构构件连接建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的建筑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梁结构施工构件,包括梁壳体和箍筋,所述梁壳体为半封闭壳体,所述箍筋埋入梁壳体内,所述箍筋未埋入部分突出于梁壳体的开口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和现有技术相比,该预制梁结构施工构件由于可以提前集中预制,预制一个半封闭的壳体,大大节省了施工现场梁整体浇筑的时间。梁壳体由箍筋所支撑,可以在运输、安装、浇筑的时候起到支撑作用,还可以提高梁的整体抗拉、抗弯强度。整个梁壳体还可兼作梁模板,无需搭模和拆模,直接将梁壳体及现场安装的主筋以及现场的其他施工构件连接固定,再向梁壳体内浇筑混凝土,得到和建筑物的其他施工构件例如:柱、板等连接成一个整体的“预制梁”,克服了传统预制梁安装不变,抗震性较差的弱点。
进一步,为了提高梁壳体的整体抗拉、抗弯强度,所述箍筋设有封闭外圈。箍筋的封闭外圈使其具有良好抗扭和抗剪性能。
进一步,为了便于梁壳体的成型与安装,所述梁壳体的截面为“U”形,所述封闭外圈为方形。
进一步,对于横向尺寸较大的梁壳体,所述封闭外圈内至少设有一根竖向支筋。提高横向尺寸较大的梁壳体的抗扭和抗剪性能。
同样的,对于竖向尺寸较大的梁壳体,所述封闭外圈内至少设有一根横向支筋。提高竖向尺寸较大的梁壳体的抗扭和抗剪性能。
进一步,为了使该预制梁和现在其他结构构件安装,所述梁壳体的开口面侧壁外侧设有凸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梁结构施工构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梁结构施工构件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梁结构施工构件,分为外部的梁壳体1和内部的箍筋2。梁壳体1是半封闭的壳体,即无盖的中空长条型,其截面为“U”形,壳体材质为混凝土,采用集中预制的方式生产制造。在梁壳体1的内部平行分布了多组箍筋2,箍筋2有一个方形的封闭外圈21,部分封闭外圈21和梁壳体1浇筑在一起,未埋入部分突出于梁壳体1的开口面。其中,当梁壳体1的横向尺寸较大时,箍筋2的封闭外圈21中至少设置一根竖向支筋22,图上标识两根竖向支筋22。同理,当梁壳体的竖向尺寸较大时,箍筋2的封闭外圈21中至少设置一根横向支筋,图上未标识横向支筋。为了便于安装楼板,在梁壳体21的开口面侧壁外侧设有凸台11。
使用时,提前将该预制梁结构施工构件集中预制,梁壳体1成型后由内部平行分布的多组箍筋2所支撑。在运输、吊装、浇筑的时候起到支撑梁壳体1的作用,提高梁的整体抗拉、抗弯强度。整个梁壳体1还可兼作梁模板使用,无需搭模和拆模,也无需墙面养护。梁壳体1内部需现场放置主筋,主筋可分层固定在梁壳体1内。梁壳体1和内部的主筋和现场的其他施工构件连接固定,再向梁壳体1内浇筑混凝土,得到和建筑物的施工构件例如:柱、板等连接成一个整体的“预制梁”,克服了传统预制梁抗震性较差的弱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154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