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粉收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90761.1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82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苏胜;蔡兴飞;胡松;孙路石;向军;汪一;周英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D1/02 | 分类号: | F23D1/0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低氮氧化物(NOx)旋流燃烧器中的煤粉收集器。
背景技术
当前,火力发电厂主要是以燃烧煤粉为主,煤粉燃烧是在锅炉内进行,燃烧释放出的辐射能和热能传给工质水,水过热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煤粉燃烧器是锅护中的核心部件之一。我国发电用煤与国外有很大差别,主要是高灰份劣质烟煤、高水分褐煤、贫煤、无烟煤和高硫煤,因此会产生大量NOx,而氮氧化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氮氧化物主要以NO、NO2、N2O、N2O3、N2O4、N2O5等形式出现,统称为NOx。在空气中,NO浓度越大,毒性越强,NO2的毒性更大。它很易与人体和动物血液中的血色素混合夺取氧分,使血液缺氧,引起中枢神经麻痹症,NO2还强烈刺激呼吸器管粘膜,引起肺部疾病。还对入体的心、肝、肾脏及造血组织有损害,严重时会导致死亡。NO和NO2会破坏同温层中的臭氧层,使其失去对紫外光辐射的屏蔽作用,危害地面生物。大气中有NOx与SOx、粉尘共存,生成硫酸或硫酸盐溶液和硝酸或硝酸盐溶液,形成酸雨。
由于NOx对人类和自然界存在危害,必须控制NOx的生成和排放。目前从燃烧的角度控制NOx排放.有低氧里燃烧、烟气再循环,分级燃烧和低NOx燃烧器等,而低NOx燃烧器的应用是最直接有效且经济的手段之一。低NOx燃烧器中涉及很多具体结构和零件,这些结构和零件都是使之产生良好工作性能的前提。其中位于一次风管出口端的煤粉收集器起到构建出口特定流场和煤粉分布的重要作用,其结构直接影响到燃烧器构成稳定燃烧和降低NOx排放的性能。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实现稳定燃烧和降低NOx排放的低NOx旋流燃烧器部件煤粉收集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保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应低NOx燃烧器并使其达到稳定燃烧和低NOx排放目的的煤粉收集器,其喷口区域具有稳定的气流分区,可控制分区燃烧,能降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NOx,同时达到燃料稳定、高效燃烧的目的。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煤粉收集器,设置在燃烧器一次风管的内壁上,其包括呈管状的前煤粉收集器和呈管状的后煤粉收集器,其中该前煤粉收集器靠近一次风管出口端,后煤粉收集器同轴且以一定间距布置在前煤粉收集器后方,远离一次风管出口端,其特征在于,
前煤粉收集器远离一次风管出口端的端部管壁上开有缺口,该缺口在轴向上沿管壁延伸,形成第一楔形缺口;所述后煤粉收集器远离前煤粉收集器的一端端部的管壁端面轮廓呈螺旋状,且该端部开口并在轴向上沿管壁呈楔形延伸,形成第二楔形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楔形缺口的一边平行于前煤粉收集器的中心轴,另一边从该端部的管壁的下半部沿管壁壁面倾斜向管体上半部延伸,直至与所述平行的一边相交,形成楔形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倾斜的一边的倾斜升角保持不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二楔形缺口在管壁上的一边平行于后煤粉收集器的中心轴,管壁上的另一边从端部的管壁的下半部沿管壁壁面倾斜延伸,直至与所述平行的一边相交,形成楔形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二楔形缺口倾斜的一边的倾斜升角保持不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二楔形缺口的长度等于后煤粉收集器的管壁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楔形缺口的长度小于所述前煤粉收集器管壁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前煤粉收集器和后煤粉收集器之间的间距为5~20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由前煤粉收集器和呈管状的后煤粉收集器组成的一种煤粉收集器有多个,均匀布置在燃烧器一次风管的内壁周向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前煤粉收集器和后煤粉收集器上的楔形开口所对方向均为正对一次风旋流的来流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07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