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泥地底质海域的岩礁生境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36712.X | 申请日: | 2011-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108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许强;陈清满;诸逦莹;章守宇;张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底质 海域 岩礁 生境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礁体生境构件,确切的说是涉及一种主要针对岩礁性鱼类的放流种苗而设计,用于在泥底海域营造岩礁性生境,丰富泥地底质海域的生物多样性的一种人工礁。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改变由于过度捕捞及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所造成的近海水产资源日渐枯竭的现状,人们开始建设海洋牧场,以此弥补资源的衰竭和不足,达到修复和再造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其中,投放人工鱼礁或人工藻礁是主要的海洋牧场建设方法。
各种鱼礁的构造都是根据对鱼的感官机能进行考察研究后进行制作的。鱼之所以能在鱼礁周围聚集是由于鱼的“本能”或鱼的“走性”起作用所致。鱼的本能可有索饵、生殖、逃避、模仿以及探究等的生理作用。所谓“走性”,是指鱼类对环境的各种反应,如凭借视觉产生走光性,凭借触觉产生流走性、接触走性、平衡走性、电场走性、渗透压走性等。正是鱼类这种本能或走性,才促使鱼类产生趋礁的行为。同时鱼类还具有各种不同的先天和后天的行为特点,如对于鱼礁,有的喜欢在鱼礁中空的阴影部分滞留,有的喜欢在鱼礁的上部逗留,有的喜欢在鱼礁周围洄游。
调查研究表明,鱼类在各种感官的共同配合作用下,竟可以感知到1km远处的目标,其中主要是鱼类躯体侧线对声波感应的结果。由物理学可知,不同的介质对声波的反射作用是不同的,在海洋中已测得泥底反射系数为30%,而其中70%被吸收,沙底反射系数为40%,岩底为60%,鱼礁对声波的反射效果要远好于上述介质,可见鱼礁的存在改变了海水中的声学效应,即声场,提高了对声波的反射效率。此外,已知水中声速为1450m/s,是空气中声速340m/s的4倍多。当海水由于鱼礁产生涡动而发生声波或者有声波碰到鱼礁被反射后,声波便可以沿水中“声道”传到很远的地方,为鱼类趋礁行为提供了“响导”,即音走性。
鱼礁在海底的堆放还改变了海水的流态,在礁的前侧产生了滞流和紊流,后侧产生了涡流和流影,在礁体内部和周围形成了几何阴影区,给鱼类戏水和滞留提供了场所。
人工鱼礁入海以后,将吸引岩礁性鱼类在该海域栖息、繁衍,躲避渔业作业网具,并利用海底构件的阻流作用产生上升流,提高海域的基础生产力,从而达到保护和增殖资源的目的,为黑鲷、真鲷等岩礁性鱼类的增殖放流和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海藻场生态系统也是典型近岸生态系统之一,利用大型海藻吸收、固定,并转移海水中的碳、氮、磷等生源要素,减轻水域富营养化,同时形成多种海洋生物生长、栖息的局部稳定的小环境,也能达到增加生物多样性,修复渔业资源的目的。
目前藻礁的设计主要针对某处水域中将要增殖的藻类自身特点,设计不同材料和形状的藻礁,以达到提高藻类附着率,增加藻礁附近附着后生长好的目的。藻礁的形式有很多种,钢铁结构、废旧轮胎、废旧车船、石块、混凝土结构等。为了减少不确定因素对环境造成危害,及考虑降低成本,易于建造和规划等原因,至今世界上建造礁体使用最多的材料是混凝土。混凝土这种材料本身不会影响自然环境,即使达到30年使用寿命后,残余物留下来也可变为自然礁。
泥底海域的生境类型相对单一,生物多样性较差,但其海域生产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有的功能单一的藻礁或鱼礁不能满足在泥地底质海域创造多类型生境和丰富其生物多样性的需求,需要新型人工礁体来填补该技术空白,以满足泥底海域生态资源修复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泥地底质海域的综合人工礁,用于疏落投放到泥地底质的海域中,以增加该海域的生境类型,丰富其生物多样性而不改变其原有生境形态,满足修复、营造、提升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泥地底质海域的岩礁生境构件,礁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材质的闭合长方体框架,所述礁体的顶面由中间下沉式的栖鱼沉面及包围在栖鱼沉面四周的四条突出的围面组成;所述栖鱼沉面的中间设有泄流口;每条围面中部设有长嵌槽;所述长嵌槽中设有漏沙孔;礁体中部长方体框架上每两根相邻的垂直棱柱上横嵌有一根扰流竿。
所述礁体的外表面均为粗糙表面。可收集海水中沉降的营养物质,吸引鱼类前来觅食。
所述泄流口为相对于栖鱼沉面旋转45°的正方形开口,其面积为栖鱼沉面面积的一半。面积较大的泄流口能保证上升的水流由此顺利通过,减缓流体抬升力对礁体的作用,使礁体不会轻易被上升水流顶翻。
所述漏沙孔为螺栓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367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按摩保温鞋
- 下一篇:救生舱专用自动泄压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