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6538.0 | 申请日: | 201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8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张镇;张映辉;王贵军;王亚东;曹骕骕;李军;牛增前;谷庆江;张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38 | 分类号: | E21B43/38;B01D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于鸿斌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开发区黄***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重 井下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用于石油开发的井下液、气分离,是一种油井抽油生产时,将气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分离装置,属于油气开发的井筒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场应用的井下液、气分离器由于内部结构简单,使得液、气分离效率低,不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急需一种分离效率高的井下液、气分离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以提高井下的液、气分离效率,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和液体、气体的物理特点进行结构设计,利用压缩膨胀、离心和重力等三重分离因素,分离效率高。本分离器长度比普通分离器长二倍以上,分离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即一种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由排气上接头、上密封头、内中心管、溢气环、外筒、排气中心管、叶片、进油焊接环、分流头、下密封环、瓶颈下接头和密封圈构成,其特征在于外筒通过丝扣分别与排气上接头和瓶颈下接头相连接,排气中心管套装在内中心管外,进油焊接环将排气中心管和内中心管连接成为一体,安装在外筒的内部腔体中,叶片呈螺旋状焊接在内中心管外壁与排气中心管内壁之间的环空中,上密封头和分流头分别焊接在内中心管的顶、底两端;溢气环和下密封环分别焊接在排气中心管的上、下两端。
上述的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在排气上接头内壁与上密封头外壁之间装有上密封头密封圈,在外筒内壁与下密封环外壁之间装有下密封环密封圈,在外筒底端内壁与瓶颈下接头外壁间装有下接头密封圈。
上述的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其溢气环下部的排气中心管壁上开有排气孔,排气上接头的颈部也开有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本实用新型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与抽油泵相连接,即连接在抽油泵的下部,下到井内设计位置。当抽油泵开启时,井内的液、气混合物先进入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经过压缩膨胀、离心和重力等分离后,将气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并排到油套管环形空间内,使气体不进入抽油泵,从而实现提高抽油泵泵效和油井产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分离效率高,分离器比普通分离器长二倍以上,能够满足油田高效开发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示意图;
在图中:排气上接头1、上密封头2、上密封头密封圈3、内中心管4、溢气环5、外筒6、排气中心管7、叶片8、进油焊接环9、分流头10、下密封环11、下密封环密封圈12、瓶颈下接头13、下接头密封圈14、排气孔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予以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由排气上接头1、上密封头2、内中心管4、溢气环5、外筒6、排气中心管7、叶片8、进油焊接环9、分流头10、下密封环11、瓶颈下接头13和密封圈(3、12、14)构成,其特征在于外筒6通过丝扣分别与排气上接头1和瓶颈下接头13相连接,排气中心管7套装在内中心管4外,进油焊接环9将排气中心管7和内中心管4连接成为一体,安装在外筒6的内部腔体中,叶片8呈螺旋状焊接在内中心管4外壁与排气中心管7内壁之间的环空中,上密封头2和分流头10分别焊接在内中心管4的顶、底两端;溢气环5和下密封环11分别焊接在排气中心管7的上、下两端。本实用新型的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在排气上接头内壁与上密封头外壁之间装有上密封头密封圈3,在外筒内壁与下密封环外壁之间装有下密封环密封圈12,在外筒底端内壁与瓶颈下接头外壁间装有下接头密封圈14;本实用新型的多重式井下液、气分离器,其溢气环下部的排气中心管壁上开有排气孔15,排气上接头的颈部也开有排气孔15。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捷,油气分离效率高,可满足油气高效生产需求,凡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思想并与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上相同或类似的井下液、气分离设备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65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