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腹腔镜用负压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4867.1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88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郁林海;汪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郁林海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何葆芳 |
地址: | 2016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腹腔镜 用负压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压引流装置,具体说,是涉及一种腹腔镜用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医学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临床中,病人由于腹腔、盆腔疾病需要手术时,手术中会产生许多积液,短期内人体无法自行吸收,需要进行负压引流来解决。现有的引流方式,主要以尖刀在皮肤戳孔,然后钳夹引流管穿过皮肤,这样对皮肤造成较大损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器械越来越精细,相应的穿刺套管内径越来越细,通常为3~5mm,因此对使用的引流管外径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负压引流装置外径过大,置入腹腔或盆腔时困难,容易戳伤皮肤及腹壁层,会造成皮下出血;负压引流装置外径过小,会造成漏气达不到负压引流作用,或是溢液会污染患者衣服或床被。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上述问题和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及安全的腹腔镜用负压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腹腔镜用负压引流装置,包括一个引流管和一个手压式负压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管通过插接管与手压式负压球连接;所述引流管的前端印有刻度,且其前端侧壁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小孔;所述引流管的外径为3~4.5mm。
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的长度为500~800mm。
进一步,所述引流管为透明软管。
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的前端50cm内印有刻度。
进一步,所述的小孔分布在引流管前端20cm内的侧壁上。
进一步,所述小孔的直径为1~2mm。
进一步,所述的引流管上设置有一个卡扣,所述卡扣的两侧设置有软耳。
进一步,所述的手压式负压球的顶端设置有排气阀,球内前端设有抗返流装置。
进一步,所述的手压式负压球的球面印有刻度。
进一步,所述的手压式负压球上设置有吊耳。
腹腔镜手术时,将引流管从穿刺套管内置入腹腔,将其前端插入引流部位;在腹壁外将卡扣锁住后,用胶布将卡扣软耳固定在腹壁的外表面上,避免缝针固定,减少病人的疼痛,拔除时也不必剪线而方便操作。将引流管不带侧孔的一端通过插接管与手压式负压球连接,打开手压式负压球的排气阀,用手挤压排出负压球内空气(或用吸引器抽取负压球内空气),达到负压状态后关闭阀门。通过手压式负压球中负压产生的吸力,将创面周围的污染物引流至负压球中。当手压式负压球内引流出的污染物较多时,打开排气阀,将污染物从排气阀门倒出,然后恢复负压球负压,再关闭阀门重新进行引流。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吊耳将负压球挂在患者身上,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采取3~4.5mm直径的引流管,可以直接从穿刺套管进入腹腔,避免了引流管穿过皮肤造成的伤害,有效解决了负压引流装置外径过大,置入腹腔或盆腔时,容易戳伤皮肤及腹壁层,会造成皮下出血及负压引流管外径过小,会造成腹壁5mm穿刺套管所留下的孔径漏气,达不到负压引流作用或者流体会由该孔径自行溢出而污染患者衣服等问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腹腔镜用负压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腹腔镜用负压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手压式负压球2,引流管1通过插接管3与手压式负压球2连接;引流管1的外径为3~4.5mm,在引流管1的前端至50cm处印有刻度,在引流管1的前端至20cm处的侧壁上设有分布均匀的小孔4,小孔4的直径为1~2mm。引流管1的长度为500mm~800mm。
在引流管1上设置有卡扣5,卡扣5的两侧设置有软耳;手压式负压球2的顶端设置有排气阀6,球内前端设有抗返流装置(图中未标示出)。球面上设有刻度,并设置有吊耳7。
所述引流管1为透明软管,手压式负压球也由透明塑料制成,透明的引流管和负压球可以随时观察引流出液体的颜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郁林海,未经郁林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48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