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燃气辊底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93974.2 | 申请日: | 2011-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2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马驰;褚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54 | 分类号: | C21D9/54;C22F1/08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燃气 辊底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加工工艺中的生产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铜带毛坯和中间退火设备,具体为一种新型燃气辊底炉。
背景技术
在金属加工工艺中的生产设备制造技术领域中,涉及铜带毛坯和中间退火设备,特别是节约型和铜带表面微氧化铜带退火设备的应用,目前黄铜板带毛坯和中间退火大部分采用燃气台车炉、燃气环形退火炉、电环形炉设备进行退火,采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1、单台设备产能跟不上,单台生产能力3t/h左右,实际需求约为5~6t/h。
2、能耗消耗大,燃气台车炉能耗利用率较低,约为30%左右。
3、劳动强度大,操作工人劳动环境恶劣,特别是台车炉退火采用防火面具等进行操作等,劳动强度较大,毛坯及再制品通过行车来回起吊,过程中需合理摆放,并使用挡火板等辅助工具,造成实际运作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运作。
4、铜带表面氧化现象严重,铜带烧坏、退火性能不均匀、带面氧化起皮严重、磷铜产品质量退火产品需下缸破磷辅助时间较长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随着市场对磷铜产品质量要求的逐步提升,成品车间生产的产品存在表面性能不均匀,公差超差以及带型不平整等质量问题,对产品生产运作带来较大冲击,现有生产厂家内部虽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善,如工作辊辊型调整,退火及轧制工艺摸索,酸洗方式改进等,但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燃气辊底炉的单台设备产能跟不上,能耗消耗大,利用率较低,劳动强度大,操作工人劳动环境恶劣,铜带表面氧化现象严重,铜带烧坏、退火性能不均匀、带面氧化起皮严重等技术问题,而提供了一种燃气辊底炉的铜带退火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涉及构思是,通过对水封炉电阻炉设备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设备退火产能,减少成品车间退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氧化现象。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燃气辊底炉,所述燃气辊底炉包括由进料口水封室、辊底炉、出料口水封室、电气控制系统和炉压检测系统,所述进料口水封室和出料水口封室布置在所述辊底炉两侧。
所述辊底炉包括辊底炉炉壳、炉衬、炉内辊棒、燃烧系统及传动系统,所述进料口水封室和出料口水封室通过螺栓与所述辊底炉炉壳固连在一起。
所述辊底炉进、出料口爬坡高度均小于12°。
所述辊底炉炉壳为3段式结构,通过螺栓对接成型,所述辊底炉炉壳厚度为4-6mm。
所述辊底炉的炉顶通过硅酸铝纤维针刺毯压缩快锚固在炉壳上。
所述辊底炉内部分割成8个温区,每个温区在炉顶分别装有一套热风循环系统,所述热风循环系统由热风机、和风道构成。
所述辊底炉炉膛内设置不锈钢导流罩,炉侧设置不锈钢框架式导流板。
所述燃烧系统,包括:
高速燃气烧嘴,燃烧控制每个分支管道采用双交叉限幅控温方式;烧嘴的点火开关分别设置在各烧嘴旁的专用控制箱内和主电器柜面板上;
扰流子筒式换热器,助燃风通过风机采取逆烟气方向的运行方式,空气通过低温度进入,由高温度排出,确保空气预热温度不小于200度;
顶部排烟装置,在进料口出的炉顶设有排烟口,通过炉顶排烟口将烟气引至换热器入口,经换热器交换后通过烟囱排到厂房外面;所述热换器和排烟管道之间设有排烟蝶阀,控制炉内压力。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燃气辊底炉的单台设备产能跟不上,能耗消耗大,利用率较低,劳动强度大,操作工人劳动环境恶劣,铜带表面氧化现象严重,铜带烧坏、退火性能不均匀、带面氧化起皮严重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的辊底炉采用辊棒直接带动铜带进行退火,采用燃气燃烧提供热量,并采取氧气检测装置和预热二次利用装置,降低能耗成本,采用温度控制和人际界面,便于对退火工艺的调整和对故障的排除。通过改造提升退火产品质量和增加退火产能,降低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侧面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炉压检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进料口水封室;2为辊底炉;3为出料口水封室;4为燃烧系统;5为换热器;6为电气控制柜;7为排烟蝶阀;11为助燃风管路;12为燃气管路;14为炉压检测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939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