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抑菌防辐射围巾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87825.5 | 申请日: | 2011-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8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肖顺领;刘会振;田成伟;杨国军;石慧;姜华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港恒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23/00 | 分类号: | A41D23/00;D03D15/00;D03D15/02;B32B5/26;B32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辐射 围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围巾,特别是涉及一种抑菌防辐射围巾。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家电的普及,人们无可避免地会受到电磁波辐射,从而对人体健康带来各种危害。为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结构的防辐射衣服,然而却没有一种专门的防辐射围巾,且现有技术中的围巾不具备抑菌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具有抑菌和防辐射功能的抑菌防辐射围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抑菌防辐射围巾,包括:本体,本体包括防辐射层和第一面料层,第一面料层设置在防辐射层的第一侧,防辐射层包括由蛋白纤维和银纤维混纺而成的经纱、以及由蛋白纤维和银纤维混纺而成的纬纱。
进一步地,第一面料层是丝、或棉、或麻、或毛、或化学纤维、或人造纤维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第一面料层是丝、棉、麻、毛、化学纤维、人造纤维中的至少任意两种的混纺织物。
进一步地,防辐射层采用一经两纬的纺织结构。
进一步地,蛋白纤维是牛奶蛋白纤维。
进一步地,本体还包括第二面料层,第二面料层设置在防辐射层的第二侧。
进一步地,第二面料层是丝、或棉、或麻、或毛、或化学纤维、或人造纤维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第二面料层是丝、棉、麻、毛、化学纤维、人造纤维中的至少任意两种的混纺织物。
本实用新型具有银纤维和蛋白纤维混纺而成的防辐射层,因此,既具能抑菌又能防辐射,还可手洗,具有美观、舒适、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电磁辐射较强的环境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防辐射层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抑菌防辐射围巾包括:本体1,本体1包括防辐射层2和第一面料层3,第一面料层3设置在防辐射层2的第一侧,防辐射层2包括由蛋白纤维和银纤维混纺而成的经纱、以及由蛋白纤维和银纤维混纺而成的纬纱。银可以杀死650多种细菌(而普通的一种抗生素只能杀死5-6种不同的抗生体),且银不具有毒性,因此银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进一步,将银加工成银纤维并应用于纺织领域,会使织物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抑菌防辐射围巾可提供很好的抑菌性能。同时,银纤维制成的面料具有很强的防辐射性能,能极大地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此外,将蛋白纤维(特别是牛奶蛋白纤维)与人体肌肤具有很好的接触性能,穿着起来使人感觉非常舒适,由银纤维与蛋白纤维混纺成的防辐射层则同时具备抑菌和防辐射的双重功能。同时,由于采用了银纤维与蛋白纤维混纺的防辐射层,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可靠而稳定的结构,可方便地手洗,给用户带来很大方便。优选地,防辐射层采用一经两纬的纺织结构。
优选地,第一面料层3是丝、或棉、或麻、或毛、或化学纤维、或人造纤维中的任一种。优选地,第一面料层3是丝、棉、麻、毛、化学纤维、人造纤维中的至少任意两种的混纺织物。
优选地,本体1还包括第二面料层4,第二面料层4设置在防辐射层2的第二侧。由于在防辐射层的两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围巾更加舒适。优选地,第二面料层4是丝、或棉、或麻、或毛、或化学纤维、或人造纤维中的任一种。优选地,第二面料层4是丝、棉、麻、毛、化学纤维、人造纤维中的至少任意两种的混纺织物。
本实用新型具有银纤维和蛋白纤维混纺而成的防辐射层,因此,既具能抑菌又能防辐射,还可手洗,具有美观、舒适、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电磁辐射较强的环境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港恒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京港恒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78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反应精馏无动力循环工艺及装置
- 下一篇:传送网络配置的方法及其相关通信装置